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高质量发展一线行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2日
杨一凡:让富平柿饼甜蜜中国

本报记者 陶玉琼 见习记者 齐珂雨

12月15日傍晚,富平县曹村镇太白村,金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柿饼加工车间外,一名戴着黑框眼镜的小伙子,正指挥几名工人把一箱箱打包好的柿饼装进快递车。半个小时后,这辆车将会把满车的“富平甜”送到快递网点,发往全国各地。

小伙子名叫杨一凡,出生于1996年,是土生土长的富平人,也是个“新农人”。

“算是圆梦了。”谈起返乡创业的初衷,杨一凡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父母就在做柿饼收购加工的营生,因此他常能感受到柿子的甜蜜。这份甜蜜,在他心里催生出了一个梦想——让全国人都能吃到富平柿饼。

高中毕业后,杨一凡考入浙江一所高校学习工程管理。在学习了一些管理、经济类的课程后,他发现父母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些过时了,柿饼生意其实大有文章可做。

“本科期间,我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对照家里的情况研究琢磨。假期回家的时候,我会去柿饼厂进行调研,也会尝试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柿饼生意上。”杨一凡笑着说。

2020年,杨一凡大学毕业。可让父母没想到的是,一直对柿饼生意无比上心的杨一凡,突然“变心”了,找了一份与柿饼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

“不是‘变心’,是因为有点小‘野心’。我不想像父辈一样只是单纯地收购、售卖,我想把这份‘甜蜜’事业做大,做成品牌,做成产业链。”杨一凡说,抱着这份“野心”,毕业后的两年间,他换了5份工作。从运输行业、研究机构,再到科技公司、物流企业,他在不同的岗位上体验、学习,为自己的梦想积蓄能量。他说:“只有亲自踏进水里,才能知道河有多深。”

2022年8月,杨一凡辞去浙江月薪1万多元的工作,回到家乡,跟柿子打起了交道。

“每天一睁眼,就是跑市场、打包、发货,那会儿都是自己干,很累人。”创业之初的艰辛,杨一凡至今记忆犹新。但也正是那段日子,让杨一凡一直想走的“甜蜜之路”逐渐清晰起来。

为了把家乡的柿子卖得更远更好,杨一凡陆续找到了十余个和他同龄的年轻人,组建起供应链公司和商贸公司,优化销售模式,壮大产业规模,并开办起社区工厂,让产业发挥更大的联农带农作用。在一帮95后的“头脑风暴”下,去年柿子季,杨一凡的公司帮周边群众销售了近1000吨柿饼,销售额是往年的2.5倍。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杨一凡还尝试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相结合,研发冰柿等一批新口味的柿子类衍生产品,并打造专业团队进行全网多平台直播售货。

“最近每天能卖出1000多单,柿饼日均出库量超1吨。”杨一凡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司今年的销售额已达2600多万元。

眼下,杨一凡的目光已跳出富平,他开始尝试发展西北区域生鲜水果的供应链产业。他说:“让富平柿饼甜蜜中国的梦想近在眼前。下一步,我要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挣大钱,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