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讯 (记者 吕扬)12月11日,记者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学校科研团队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水文学领域,在历史资料缺失区域洪水预测方面取得突破,在黄河洪水预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显著提升了洪水预测精度并延长了预见期。
从2004年开始,在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艳宁教授的带领下,来自学校计算机学院智能感知与媒体计算团队的30多名师生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密切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黄河治理保护中。在不断探索下,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主溜的卫星遥感特性,推出主溜和冰凌遥感增强、协同提取技术,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共同研制了多源遥感黄河洪水冰凌监测软件系统,有效提高了河势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了从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到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原创性技术突破。
2020年以来,团队青年教师张秀伟和尹翰林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黄河水文预报的交叉融合。团队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合作,形成国内首个成体系的黄河流域水文大数据。
在模型算法方面,团队突破了单站点智能预测模型,首创了站点群智能预测模型,并攻克了水文领域十大难题之一的历史资料缺失区域洪水预测难题,显著提升了洪水预测精度并延长了预见期。智能预测算法已成功应用于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黄河中下游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未控区、黄河上游唐乃亥等区域,显著提高了洪水预报能力。
“搞学科交叉研究不容易,需要掌握水文学和人工智能两个方面的知识。不过,交叉融合的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团队将在这个方向继续深耕,争取有更好的成果,继续为黄河安澜作贡献。”尹翰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