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苏怡 通讯员 程瑾
“多亏包联单位及时帮忙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才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陕西聚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品质部部长师谦竖起了大拇指,为“双包一解”活动点赞。
今年以来,渭南市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重点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扎实落实5方面37项重点任务,针对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数字化转型、管理提升、信贷融资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按照“一对一”包抓原则,深入开展“双包一解”(包企业、包项目、解难题)活动,实行定点联系、定期走访,为企业经营和项目落地排忧解难。
陕西聚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潼关县工业园区,主要从事镍、钴、钒、钼、铜等功能性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高新技术企业。今年4月,该公司投资建设的聚泰新能源储能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渭南市2023年度重点项目,总投资25亿元,计划明年建成。建成后,该项目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年税收2亿元以上,带动就业500人以上。
今年上半年,由于资金短缺,陕西聚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时陷入发展困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企业把问题反馈给包联单位——渭南市市场监督监管局。随后,渭南市市场监督监管局工作人员经过调研和多方协调,帮助企业成功申领了“一种复合改性蒙脱土壳聚糖交联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高燃烧效率的生物质复合燃料及其制备方法”两项专利。
师谦说:“利用这两项专利,我们从浦发银行质押贷款8000万元,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
出实招,办实事,解民忧。“双包一解”活动聚焦政策宣传贯彻、产业链供应链保障、中小企业纾困、项目建设等方面,帮助企业、项目解决在政策支持、政务服务、市场监管、信贷融资、转型升级、市场拓展、发展壮大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自“双包一解”活动开展以来,渭南市出台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包联项目解难题活动工作方案,细化落实细则,确定一个月联系2次、一季度实地走访1次的工作机制;遇到疑难杂症,优先部门内部协调解决,情况复杂的交由市县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全方位解决企业日常遇到的发展难题。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渭南市进一步深化“双包一解”活动,安排县处级干部至少包联2户企业、1个项目,乡科级干部至少包联1户企业,全面扩大帮扶范围。
针对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分公司、日丰企业(陕西)有限公司、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反映的进口设备免税报批、能效评价手续办理、土地预交款返还、项目资金短缺等问题,渭南市县包联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召开专题协调会,专项研究解决,全程跟踪督导,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周到、温暖的服务。
“感谢包联单位多方对接协调,为我们开通了大件进口设备运输‘绿色通道’。目前,我们项目的所有核心设备及催化剂都已到厂,并完成交付,年底具备项目单机试车条件。”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分公司副总经理符新科说,该公司承建的金钼股份钼焙烧低浓度烟气制酸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1.8亿元,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落实能耗双控的典范项目,建成后烟气处理量每小时7.2万立方米,年能耗下降7484.66吨标准煤。
渭南市通过开展“双包一解”活动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全面推行“容缺+承诺制+并联审批+全程帮办代办”模式,建立全方位企业项目服务体系,对市级重点项目土地和环评审批开辟“绿色通道”。
截至目前,渭南市1498名干部包联省市县企业1722户、包联项目1218个,累计解决问题1142个,累计为企业争取政策性贷款投放资金121.8亿元,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赢得广大企业和项目单位的好评。
渭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马成群说:“在12345热线的基础上,渭南市建立了全省首个12345‘企盼渭来’服务热线,满意率保持在97%以上。渭南市推行企业开办‘一表申报、一窗出件’改革,整合表单实现全流程集成服务,时限缩短30%以上,资料压减40%以上,企业开办全流程实现1日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