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我和我的祖国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6日
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
一扇院门,开了近两千年

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

游客在拍摄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

勉县博物馆保管员张雷讲解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相关情况。

扫描二维码直观了解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

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

姓名: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东汉

年龄:近2000岁

户籍登记时间:1978年

现住址:勉县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杨露雅文/图

无论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壮志,还是海子“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憧憬,从古至今,房子一直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勉县博物馆里有一座特殊的房子——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它由19个单体构成,几乎涵盖了一座建筑所需要的所有功能设施,是近两千年前的民居的缩小版。11月21日,记者走进勉县博物馆参观了这座“四合院”,聆听关于它的故事。

壹 一千多件残件的华丽“变身”

1978年,勉县老道寺镇沙家庄村村民在搞农田基建时,发现了一座墓葬。村民们立即将现场保护起来,并联系了当时勉县文化馆文博小组的工作人员郭清华。

郭清华是这座墓葬发掘的亲历者,也是勉县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据他回忆,墓葬被盗严重,找不到任何能确认墓主人身份信息的器物,许多文物被损坏,墓中散落着大量灰陶残件。

“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些残件究竟是什么。但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和热爱,还是决定先将这些碎片清理出来。工作人员去老乡家里借箩筐,捡一筐运一筐。这些残件整整装了9箩筐,数量达1000多件。”勉县博物馆副馆长肖勇勤介绍,“墓葬被严重破坏,墓主人的信息已无从考证。但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货币和其他随葬品,可推断该墓葬属于东汉时期。”

随后,这些碎片被搬进文博小组的办公室内,郭清华等文保人员的挑战正式开始。

因为当年并没有出土过类似的文物,大家对这1000多件残件究竟能“变身”成什么,心里也没底。但那个年代的文保工作者还是凭借现有的知识和对文物的热爱,开始了漫长的修复工作。

历时5年多,文保人员将1000多件残件一一对比、揣摩、拼接……终于,一座完整精美的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这座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是勉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这座四合院模型一同出土的还有灯、盘、罐、盆、碗等生活用品,以及陶制的鸡、狗、猪等家畜家禽。它们共同为我们展现了生动逼真的东汉生活场景。”肖勇勤说。

贰 一座“四合院”的惊喜亮相

1983年,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终于修复完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专业人士和媒体记者前来参观报道,并得到了“价值连城”“是研究中国秦汉魏晋时期古建筑唯一的一套完整标本”等诸多赞誉。如今,人们走进勉县博物馆,就能在最显眼的地方看到这座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

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由19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高75.8厘米,占地面积126平方厘米,分主体庭院和偏院两大部分。主体庭院是墓主人一家居住的地方,偏院是佣人房和饲养家禽的地方,两院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四合院建筑群。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是目前我国出土的较为完整的汉代建筑模型,为研究汉代庄园经济与汉代建筑特点提供了实物依据。

该“四合院”的宅门为悬山式,通高33.6厘米,两端翘起作鸱尾状,脊面盖筒瓦、板瓦。主体庭院内的主楼是墓主人居住的地方,为四层庑殿式重檐三滴水建筑,具有鲜明的汉代建筑特点。主楼通高75.8厘米,面阔54厘米,进深27厘米,由接待大厅、卧室和客房组成。两面山墙上,各开有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的窗户。

左厢房是精致的庑殿式三层小阁楼,是未出阁的姑娘居住的闺房。二楼闺房旁边还设有专供主人使用的卫生间。透过窗户向里望,如厕踏板上的刻痕依然清晰可见。

“我记得小时候农村都是旱厕,脚踩的地方会放两块砖头防滑。当看到‘四合院’里也有类似功能的踏板时,我不得不感叹古人朴素而经典的生活智慧,甚至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肖勇勤说。

右厢房为悬山式二层阁楼,是主人家的粮仓,有防虫、防潮的作用。粮仓外设有楼梯,粮食可通过楼梯运到二楼存放。粮仓一楼处还专门设计了带有滑梯的出口,粮食可以直接从二楼通过滑梯运出,非常科学、实用。

主体庭院的四角为4个院墙,连接宅门、左厢房、右厢房和主楼,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院墙均为直角,高1.8厘米,厚1.2厘米。墙脊内齐外伸,墙内地面一周有宽4厘米的台面,可能象征回廊。

旁边的偏院则由佣人房和3个家畜圈组成。

“如今,这座‘四合院’上的彩绘已经很难用肉眼去发现,但整个建筑模型里的门闩、门板和门窗,依然可以自由活动和拆卸安装。这样一座设施完备、做工精细、设计科学合理的建筑模型,不仅体现着古人的工匠精神,也证明了在东汉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以及欣赏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肖勇勤说。

叁 一封近两千年前的立体“家书”

“这座‘四合院’几乎包含了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座古建筑所需要的所有功能设施。古人有‘事死如生’的观念,生前拥有什么,死后也要继续拥有。这座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就是墓主人生前居住环境的缩小版,为我们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材料。”肖勇勤介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为后世以木结构为主流的建筑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木结构建筑实体保存非常困难,秦汉时期的木结构建筑绝大多数仅存夯土台基或一些石质构件,对学者研究秦汉建筑及其营建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实物材料虽然不复存在,但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建筑明器,为人们研究秦汉时期木结构建筑提供了重要材料。

汉代墓葬中普遍存在一种仿木构建筑的陶质建筑明器,涵盖的建筑种类非常丰富。这种建筑明器造型几乎与实物一致,按照比例缩小,既有单体建筑,也有多种建筑组成的建筑群,部分还在建筑中塑造有人物的形象。

“这件东汉灰陶四合院建筑模型,是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文化观念的重要物证,是我们研究和理解东汉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肖勇勤说。

岁月流转,当人们感叹地面上的亭台楼阁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那些建筑明器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就像一封近两千年前的人们留下的立体“家书”,告诉千年之后的我们,他们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我们阅读这封立体“家书”,既倍感亲切,又浮想联翩。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