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11月14日拍摄的六营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及美食一条街项目建设现场。 本报记者 李宛嵘摄
本报记者 李宛嵘 通讯员 郑晨
11月14日,在六营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及美食一条街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程车往来穿梭,施工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排排具有民俗特色的房屋正在建设。
项目位于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由陕西六营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2亿元,占地53.37亩,主要新建1栋2层非遗传承综合楼、1栋文创大楼、78间美食一条街商铺和73套民宿。
“项目今年5月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美食一条街主体建设,已完成投资2300万元。”城关镇党委书记师引强介绍。
凤翔泥塑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品,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2003年,泥塑马、泥塑羊相继登上生肖邮票。2017年至今,凤翔泥塑先后3次与央视春晚、元宵晚会结缘。凤翔泥塑的名气越来越大,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
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的六营村有268户群众从事泥塑生产。村里泥塑艺人制作的泥塑色彩鲜艳、寓意深刻,在各大展赛上频频亮相。“依托六营村打造的六营民俗村景区于2017年10月对游客开放,现在年接待游客220万人次,乡村旅游年收入突破3000万元。”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告诉记者,如今,六营村已形成年生产30万件以上的泥塑产业规模,全村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带动包装等相关产业收入7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
但是,由于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游客在六营村“饱了眼福”却“饱不了口福”。“留客难”一直是制约村子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六营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及美食一条街项目的建设,有望补上这一短板,让游客不但能看得尽兴,还能吃得高兴、玩得开心、住得安心。”师引强说,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六营村非遗文化资源优势,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要用‘泥货’点土成金,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形成集吃、住、游、购、娱、产、学、研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廖卫军表示,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年上缴利税约600万元,带动300余名群众就业,还能进一步完善六营民俗村景区乃至大东湖景区布局,为促进凤翔区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将继续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持续加大该项目投资和推进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凤翔区委书记王宏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