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7日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育 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

柏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是科技、人才、创新协同作用发挥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汇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注重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科研支撑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实现科教兴国,要做好科教融合工作。科教融合的本质在于打破边界,实现科技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衔接。

科教融合对于高校来说,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形成上下衔接、横向有序的教育发展格局。一是培育科教融合型教师。制定科教融合型教师标准,打破科教融合壁垒,鼓励高校教师到国内外高端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引导高水平大学普遍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立教育系统与外部科研组织人员的流动通道和机制,通过多种聘用形式,建立短期与长期、兼职和专职等相结合的科教融合师资队伍。二是开设科教融合型课程。组织教育系统内外专家,以现代科技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重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现行课程和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建设合理有序的科教融合课程和教材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建立科教融合型资源平台。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合作壁垒,与国内外高校、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批科教高度融合的合作组织、发展中心等高端平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培养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有效衔接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要准确把握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坚持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要坚持动态调整,强化创新人才培养。要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主动破解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问题,深入推进人力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高校专业与产业发展间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为主导的专业体系,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二要坚持聚焦重点,夯实人员队伍基础。紧扣当今科技发展趋势,紧盯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加大引进和培育基础科技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实行“揭榜挂帅”,构筑汇聚海内外创新人才的新高地,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要坚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正确树立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激发经营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动性,健全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育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体制创新,借助企业力量促进人才培育的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多学科协同助力专业建设

当前,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学科间的交叉与多技术的跨界融合已成为常态,并由此催生新的学科前沿、科技领域和创新形态。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在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需要继续强化基础研究,特别是要加大对交叉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前沿交叉学科布局,完善交叉学科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鼓励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集中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力量,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开拓性探索。一是加强前沿交叉学科布局。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通过开展交叉科学研究,增强自主创新技术源头供给,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创新。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集中多学科优势,解决重大交叉科学问题,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二是重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应尊重不同学科特点,鼓励个性发展,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尽量淡化传统的专业限制,设置交叉课程,实现专业间的衔接融合。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前沿科技方向,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三是建好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平台。搭建共享平台,组建跨领域、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逐步推进大型科学装置、仪器、设备、设施的建设与共享,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设施保障。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人才不仅是各国教育界为实现本国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应是国际社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倡导的努力方向。高校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适应发展变化,主动回应人才培养时代诉求,着力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掌握前沿知识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一是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要注重“走出去”。输送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提高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要注重“引进来”。依托国际化办学,开发利用好国际课程资源,将国内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促进本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二是围绕科研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交流,围绕科学前沿问题共同开展研究,提升应对国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围绕学术成果分享进行国际交流合作。通过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版国际学术专著等方式,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拓宽国际学术视野,增进学术同行之间的交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高新技术智能化发展新时代,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技术、先进制造、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这场重塑世界格局的竞争中,中国已实现了一些突破。然而,我们更应看到中国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型人才。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前沿科技、未来产业、高质量教育和人才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要求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人才的供给库,要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为一个整体,实现整体联动、共同推进,用高水平科技创新激发动能,让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涌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