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李宛嵘
电商赋能,农货出山。今年“双11”期间,陕西多地创新电商销售模式,助力农特产品持续热销——
榆林将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民俗艺术与直播带货相结合,不仅为消费者带来购物和娱乐双重体验,也让小米、红枣等农特产品销售火爆;
城固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办公室邀请采风团队深入了解、体验、直播农产品种植、采摘、销售过程,让柑橘、猕猴桃、面皮、蜂蜜等农特产品为更多人所熟知;
洛川县在洛川苹果现代智慧物流中心集结了多家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不但大大提高了物流时效,还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了最大程度让利于消费者和果农。
……
这些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的创新做法,让从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特产品在电商平台有了新热度、卖上了好价钱。
在电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的电商销售模式日渐式微,如何让更多农特产品搭乘“电商快车”走得更远?
全省各地的这些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路——
要因地制宜探索更符合当地实际的直播带货模式。比起千篇一律的直播带货内容和形式,榆林将陕北民歌等民俗艺术与直播带货相结合、安康将相关农特产品组合销售等方式,都让人眼前一亮,达到了良好的传播和销售效果。
要更好借助当地“网红”资源。借助“网红”资源和人气,既能加大产品流量和曝光度,让更多人有机会认识、了解当地农特产品,也能助力产业链相关企业、合作社实现品牌营销的目标。
要少些套路,多些真诚。除了产品质量必须过硬外,各种让利、满减活动也应当公开透明、实实在在,用满满诚意赢得消费者“芳心”。
我们期待更多有新意、有特色、有亮点的电商销售模式,让更多农特产品“乘云”出山、走向全国,让更多农民搭上“致富快车”,共享电商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