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3日
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杨飞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再次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唯有中华文明存续至今、从未中断。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根源于稳定的社会结构、自成一脉的语言文字、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中华文明自诞生及至建立初步具有大一统天下王权的夏朝,夏商周王朝相承相替,经秦汉以后历代以迄于今,早先产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绵延不绝,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数千年的汉字发展史是联通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不朽文脉。一部汉字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从甲骨卜辞、青铜铭文到现代汉字,汉字镌刻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印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华文明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每遇艰难险阻,总以坚韧意志和斗争精神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不断续写出一部部震撼人心的伟大英雄史诗。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是一条植根中国文化、反映人民呼声、适应具体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路,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时代新鲜血液和蓬勃活力。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富民之路、强国之路、复兴之路。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基础上的道路自信,沿着蕴含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勇向前。

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偕行,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变革与创新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几千年来,创新创造精神贯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彰显于中华文明演变的方方面面。《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都蕴含着创新精神。古代中国在数学、物理、天文、地理、航海等领域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尤其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司法、经济、人才选拔等制度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革新,并创造出独有的一整套制度文明。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变革精神和进取品格。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而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求同存异,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向心力,根源于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期传承的政治体制和融合交织的民族关系。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区域,深刻影响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尽管历史上分裂与统一交织往复,但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在长期的政治实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以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统一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顿,既能在努力追求天下一统的过程中客观看待其艰巨性与曲折性,又能看到统一的必然性和统一的差异性。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不断发展、扩大与成熟,形成了统一性的至上原则和价值理念。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华章。统一性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的合奏曲,也是中华文明的大基调。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中国人民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坚信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各族人民在共同理想信念的引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奋勇向前。

中华文明自信开放、兼收并蓄,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傲立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就在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中华文明既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又能主动吸纳其他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相互学习、交流互鉴,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景观。古代中国长期奉行“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实现天下大同、四海归一的政治理想,排斥狭隘的民族、地域观念。作为一个多宗教国家,外来宗教一经传入即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或融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发展,共同塑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进,推动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向未来,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再次大放异彩。

中华文明热爱和平、崇尚和睦,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总是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形象闻名于世。这根源于中华文明特殊的文化类型、独到的思想观念和绵延的历史传统。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活、农业生产,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古代农耕文明,从倾向顺应忍耐、安分守己逐渐演变出崇尚和平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诉求。《尚书》中的“协和万邦”、《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等理念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尚和”的精神基因。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尊崇和坚守和平理念,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还是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往往都是和平之旅,而非战争倾轧与殖民掠夺。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和平对文明的保障作用,也深知战争对文明的破坏作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长期积淀的求取和平的辩证智慧,赋予中国文化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当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突破和超越了西方世界长期固守的自我优先、零和博弈、国强必霸、文明冲突等逻辑,为世界和平和全球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凸显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