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政治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2日
产业园,群众的致富园

本报记者 琚鹏飞 通讯员 李晶晶

11月16日,在咸阳市礼泉县昭陵镇肖东村,集中连片的大棚在阳光照射下闪着光。记者走进大棚,清新的瓜香扑鼻而来,一行行乳瓜青翠欲滴,有的乳瓜上还挂着小水珠。

“我种的这个乳瓜是自然成熟的,特别好吃!”村民王朋辉说,今年乳瓜的产量高,3个大棚预计能收入20万元。

多年来,肖东村一直以发展果业为主,但随着果树老化、市场变化,果业受益下降且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村民的期盼。

2020年,肖东村建设村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发展设施农业600余亩,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合作社搭台、群众参与’工作原则,不断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出实招。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管理模式,打造高标准产业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股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礼泉县政府办驻肖东村第一书记陈召召说,截至目前,园区带动120户群众参与经营,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2022年,肖东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

近年来,礼泉县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全面推进实施“51150”战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优化各镇村特色农业产业布局,鼓励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全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初冬时节,在城关街道国光村村民吴二库的草莓大棚里,吴二库和工人们在给大棚覆膜。

“我每天都在大棚里忙碌。没想到,这一干就是5年。”吴二库告诉记者,2018年,他把目光转向设施农业,办合作社、建大棚、种草莓。目前,合作社年产草莓1万多公斤,带动合作社社员每年每户增收10万余元。

“管理草莓就像照顾孩子一样,通风、浇水、施肥样样不能少,要随时观察草莓的生长情况。”吴二库说,为了加强管理,同时让村里困难群众增加收入,他专门聘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在棚里务工。

正在大棚里劳作的村民王芳利说:“这里离家近,我每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还能把老人、小孩都照顾上。”

如何让草莓既有质量、又有产量?这些年,吴二库积极参加礼泉县高素质农民培训,还专程去杨凌、西安等地进行实训观摩。

“发展大棚草莓种植让我尝到了甜头。”吴二库说,接下来,他将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把草莓种得更好。

大棚产业旺,群众生活美。如今,一个个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组织成为礼泉县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的强大“助推器”。目前,该县共有集体经济组织2411个,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在50万元以上的村有11个。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