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社会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0日
这是一束照耀他感恩前行的光,更是一个传递美好善意的约定,告诉人们善意会传递、美好会传承——
一张珍藏了13年的包裹单

本报记者 乔晋 通讯员 王志龙

11月10日,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项目部员工马骁联系了快递小哥,按照抖音上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认证的账号,他寄出了一个装有书包、彩笔、水杯、玩偶等物品的“爱心包裹”。

这是马骁多年的一个心愿,为了这个“爱心包裹”,他准备了好长时间,身边的同事都成了他的参谋。

“你娃上小学的时候都喜欢什么呀?”“你知道现在的小朋友中都流行些啥?”

大家有点搞不明白,这个对象都没谈的小伙子怎么这么关心小孩子的事情。今年26岁的马骁负责水暖技术工作,别看他平时个性腼腆,不善言辞,可只要一聊起孩子,总是滔滔不绝,完全像换了个人一样。

一次,该项目部组织了一场以“感恩生活中的美好”为主题的“人人上讲台”活动,马骁展示了一张纸片,虽然皱皱巴巴还有点泛黄,但纸片上的文字清晰可见,来自一个“爱心包裹”。那次,同事们才真正理解了马骁。

马骁的家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孟塬乡高岔村,过去村里人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着朴素的农耕生活,因为山高路远,物资不通,就连喝的水都要到20多公里外的乡政府去拉。

13年前的一天下午,还在读六年级的马骁突然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有画笔、颜料等种类齐全的文具,还有一些玩偶、积木,这些他只在电视里看见过。原来这是一位远方的好心人寄来的“爱心包裹”,细心的马骁取下了印有爱心人士“厉娅”名字和地址的包裹单,并将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一晃13年过去,那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先后辗转廊坊、榆林、兰州等多个城市求学和工作,可不管走到哪里,那张包裹单一直被他带在身边,激励着他传承美好、传递善意。

“每当看到这张包裹单,我都觉得自己有沉甸甸的责任。读大学那会儿没有经济能力,我就坚持每年参加无偿献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马骁回忆说。

2021年参加工作后,有了固定收入的马骁,每个月领完工资,除了将其中大部分钱邮寄给父母和正在上学的妹妹,他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各种爱心捐献活动。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爱心献血、义务植树等活动,他也是一次不落。

一张“爱心包裹”单就这样悄悄种下了感恩的种子。2010年到2023年,13年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延续,对马骁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另一个开始。

今年4月,马骁想到了寻找爱心人士厉娅:“我一定要向她表达我的谢意!”

可是,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13年前的一个人,谈何容易,该从哪里找起呢?马骁先后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发布消息,希望能够借助网络的力量找到那位爱心人士。

“我认识厉娅,她是一名老师,曾教过我,刚刚放学我还遇到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5个月后的一天,马骁突然收到了一条陌生人发来的私信,说认识厉娅。那天晚上,他高兴坏了,急忙向这位朋友要到了厉娅的联系方式。

9月10日正值教师节,马骁加上了厉娅的微信。他激动地告诉厉娅:“那个‘爱心包裹’不仅仅是一个书包、一包文具,还是我儿时生活的一缕曙光,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希望与梦想,指引着我人生的方向。感谢您的捐赠,感谢您的爱心。”

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谢意,厉娅反而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已经忘记这件事。从教20多年来,我目睹了一些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捉襟见肘,就忍不住想去帮助他们,我给他们买过新衣服,赞助过伙食,送过学习用品……没有什么目的,就觉得是一份责任。”

厉娅认为,善意和善事不在于一次或者几次的捐赠,而在于生活细节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次帮助,甚至是一句话。她特意告诉马骁:“我也要感谢你的执着,让我知道了美好会传承、善意会传递。”

马骁说:“这张包裹单不仅是一束照耀我感恩前行的光,更是一个传递美好善意的约定。今天我也捐出一个‘爱心包裹’,一方面了却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其他孩子带去童年的欢乐。”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