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8日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发创新活力 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委员发言摘登

多举措支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省政协常委、民革延安市委会主委 蔺广东

集成电路产业是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一环。要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突破,必须培养大量高素质集成电路专业人才。陕西应该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更多贡献。

进一步支持我省相关院校做优做强集成电路专业。加大财政资金和相关科研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发挥秦创原体制机制和平台优势,鼓励省内高校集成电路类院系在秦创原设立教学和培养基地,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

编研产教融合教材,缩短企业与院校人才培养差距。根据课程设置做好教材的遴选和编写工作,注重将“人工智能+教育”的最新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更多产业元素。鼓励企业及研究院所共同开设选修课程,加强企业与院校人才之间的精准对接,推动产教融合。

加大培养力度,补齐半导体专业人才紧缺短板。扩大培养规模,适度增加集成电路硕士、博士研究生专项指标,提高集成电路方向专项硕士、专项博士研究生招生比例。优化培养模式,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建设高水平的学生实习实验基地。

优化专业设置,增加交叉学科及半导体相关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集成电路行业关键问题,增加集成纳电子科学、集成电路设计与设计自动化、集成电路制造工程3个二级学科。

支持我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水平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从本科、研究生、高水平从业人员中选拔优秀人员到国外高水平机构深造学习,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后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全面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建设

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会副主委 罗军

高校数量多、校友资源丰富是促进我省创新创业发展的优势。发挥好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作用,构建环大学创新经济圈,提高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水平,将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以具体项目为抓手,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建设。瞄准我省具有战略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西安电子谷建设为抓手,依托西安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科研优势,打造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围绕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项目,充分发挥高校分布密集、学科优势互补的特殊优势,着力打造全国示范性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

以文化教育为特色,丰富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内涵。充分结合西安高校地理分布较为集中、区域聚集优势突出的特点,打响文化牌,拓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内涵,形成科技文化教育聚集区。

以校地沟通为保障,支持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发展。可出台“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规划(方案)”或设立工作专班,建立政府部门与驻地高校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加快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优化重组,鼓励高校在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基础上,联合打造一批校际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以校友情怀为纽带,储备环大学创新生态功能区人才。围绕驻地大学周边环境、生活配套、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持续做好高校服务,强化与驻地高校的合作,带动校友回归投资、创新创业,让校友成为“城市合伙人”。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财政金融委员会主任 谷孟宾

当前,我省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不断显现。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还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激发与释放企业主体活力。

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政策体系。规范参与主体行为,保障创业投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扶持创新型被投企业成长。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推动监管部门丰富监管“工具箱”,提升差异化监管水平,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意识。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对企业发挥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创企业孵育的考核指标。积极探索与“三项改革”类似的适用创新型企业的松绑机制,给予企业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资源投入、环境保障等关键环节着手,逐步完善创新驱动的全链条加速机制,更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着力解决前期各类创新主体发展中遇到的责任归属不清晰、联合形式松散、知识产权“责权利”分享规则不明晰等体制机制问题。

集聚专业化创投人才队伍。加大高端创投人才的引进力度,将创投基金高级管理人才纳入我省“百人计划”“三秦学者”等人才项目,对个人在税收奖励、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支持我省创投协会、基金协会、创投机构与高校开展合作,加强创投专业人才培育,培养更多创投产业后备人才。

加快西安“双中心”建设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 刘迎军

加快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有效支撑我省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布局前沿科学中心、交叉学科中心,有组织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

整合科教资源优势,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坚持“建设一批、争取一批、预研一批”,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梯次发展格局。

推广改革试点,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三项改革”试点,支持试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行转化、合作转化或由政府平台公司打包托管转化。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支持企业提升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产出和转化能力,促进形成知识产权链条保护体系。

扩大开放格局,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创新资源聚集区的创新协同与合作交流,强化对西部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充分发挥央企在人才、技术和创新方面的优势,围绕航空、航天、兵器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深层次推动央地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实施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特殊支持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计划和产业领军人才专项计划,全方位引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基础学科人才等,打造梯次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队伍。

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作用 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 薛建兴

近年来,我省在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中青年科技人才占比偏低、职称评定制度不够完善、享受政策红利不够充分、服务保障不够优质高效等问题。

健全科技领军人才培育机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强支撑”。以我省24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系统分析各领域、各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重点,“全覆盖”识别,提供人才梯队建设“指南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省青年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计划”,每年确定20名至30名领军人才,连续支持培养5年,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灵活科技领军人才用人机制,打造科技自立自强“新引擎”。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高端机床等领域,公开发布“揭榜挂帅”课题,让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挂帅出征”,破解核心技术难题。确立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职责体系,为领军人才赋予技术决策和技术评价建议权。

建立科技领军人才激励体系,激发科技自立自强“新活力”。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探索符合科技创新成果特点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激励模式,加大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领衔人员的薪酬激励,通过优化职称体系、提高岗位待遇、设立人才计划、宣传典型等多种措施,增强岗位的荣誉感和吸引力。

优化科技领军人才服务保障,营造科技自立自强“大环境”。建立健全人才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型人才服务云平台,推动人才工作信息化,建立集人才档案管理、政策发布、项目申报评审、精准链接海内外各类人才及技术信息、人才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人才管理大数据平台。

强化科技创新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 王晓驰

近年来,陕西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创新搭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深化“三项改革”,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从源头上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目前,我省科技创新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制度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三项改革”,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对企业牵头的常规科研项目实施注册备案制,探索将科研管理方式从前端立项投入向评审结项采购过渡。打造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以市场应用为先导、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研究机构为支撑,强化合作,快速推广科技创新成果。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紧抓“双中心”建设机遇,争取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汇聚高能级科创平台和要素。追踪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前瞻布局,由科学家源头带动、企业家市场推动、投资家引领,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产技术供给体系。

加快重点产业领域全链条融合创新,推动创新组织形式和研发制造模式全方位变革。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链条,支持企业牵头建立整合全链条的各类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载体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体制机制。加速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示范器建设,壮大“科学家+工程师”、科技经纪人及“新双创”3支队伍,再建设一批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高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载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省政协常委、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燕林豹

我省2022年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为71.6%,居全国第9位、西部第2位。但从企业创新能力的维度来看,我省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居全国第16位,低于我省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企业整体的研发能力还不够强、创新创效规模还不够大,构建蓄能成势、聚链成群、共生竞合、开放共享的企业创新发展生态迫切且必须。

强化龙头企业引领,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健全龙头企业原创技术攻关机制。以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力量,建立垂直型创新联合体,着力在高端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关键矿产资源、现代农业技术等产业领域开展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政策引导支持,营造支持企业创新的氛围环境。持续落实惠企政策,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支持政策应享尽享,引导企业增加研发人员、提升研发能力、建立研发机构,形成“创新不问出身”的政策环境。健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攻关考核机制。积极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建立免于保值增值考核的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基础研究、前沿颠覆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等分类开展中长周期考核。

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关键在于激发人的活力。可进一步推广科改示范企业等的先进经验,在更大范围实行骨干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模拟岗位分红等激励政策,将核心骨干人员的待遇与企业长远发展挂钩,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释放科教资源优势 激发人才“双创”活力

省政协常委、新山海源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元彬

近年来,我省以秦创原平台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人才培养引用,优化创新环境,创新模式机制,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今后,应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锚定创新驱动和强链聚群培优育新,完善“双一流”建设布局。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省级“双一流”培育高校3个层次,指导高校加强组织领导,一校一案、一校一策编制建设方案;支持省属高校新兴、交叉、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学位授权审核省级统筹,新增学位授权点向基础学科倾斜,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

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强大发展动力,推动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建立校企创新实践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更大范围整合平台、项目和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引才聚才新模式,加速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发挥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才聚才作用,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招才引智政策,畅通校企人才交流渠道,广泛会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围绕“双中心”城市建设,探索“创新飞地”“人才飞地”“研发总部”等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创新引才举措,健全完善“人才+项目”引才体系、“创新+创业”发展体系、“资金+基金”融资体系、“一站式+个性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扶持海内外优秀人才到陕创业发展。

激发技术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省政协常委、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 张永乐

当前我省高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备受重视和支持,转化平台、促进政策和运作机制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秦创原等创新驱动平台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技术工人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资金和有效推广应用的平台,二是承接转化机制不完善、效果不明显。今后,应有效破解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题,激发技术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搭建技术工人创新成果全链条转化平台。在秦创原等创新驱动平台专设覆盖成果转化全流程的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集成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数据库、专家数据库、企业技术需求库,搭建技术创新供需双方合作桥梁,使技术工人的技术创新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该转化平台兼备技术创新成果申报、展示评估、成果需求分析对接、成果发布、项目洽谈竞价、交易融资孵化等功能,为技术工人提供创新成果申报展示、供需对接、孵化转化等途径。

完善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机制。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创造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在平台转化、渠道搭建、成果交易、收益分配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并加以细化、落实。出台鼓励技术工人创新创造的奖励激励政策,参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设置工人农民科技创新类评审项目的做法,在我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为一线工人设置技术创新成果奖。

为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服务保障。建立完善技术转化经纪人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不断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布局,使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更加高效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培育新时代“双创”人才

省政协常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马晓华

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核心、以企业为重点的政校企合作机制,能够充分发挥“1+1+1>3”的协同效应,有效实现三方合作共赢。

政府主导权益共享,实现政校合作从聚合到融合。明确政府的职责与职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与指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良好的发展生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院校办学和育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共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实现三方合作从聚合变为主动融合。

推进“双主体”企业学院模式,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建设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双主体”企业学院,推行校企“双主体”办学,破除人事体制束缚,让学校的师资和管理团队、企业派驻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协同工作,鼓励引导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副总、合作企业高工担任企业学院业务副院长,实现“双岗位”聘任。

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组建校企科研联合攻关团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大力促进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依托研发中心开展教学,成立一支由专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劳模、企业专家、技能大师等组成的人才队伍,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建立实时反馈与调整机制,鼓励跨界协同创新。各行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建议建立政校企实时反馈机制,确保“双创”人才培养项目能够随时调整,满足实际需求。企业可提供近期毕业生能力和技能的评估情况,帮助学校调整课程和培训内容;政府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提供政策建议和方向指引,共同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本报记者 屈荔鹏整理)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