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政治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3日
汉阴:“链”上发力 激发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动能

本报记者 陈玮 通讯员 李培 冯友松

10月18日,在位于汉阴县北部山区的铁佛寺镇四合村蚕桑产业园,村民们有序修剪桑枝、深翻土壤、刷白枝条,提早启动桑园秋冬季管护作业。

“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和镇党委的帮助下,我们建成的蚕桑产业链党委正在通过党建引领推动集体经济增收,促进群众致富。”四合村党支部书记邓泽成介绍。

今年以来,汉阴县探索出产业链上建党委的发展思路,为经济发展注入“红色动能”,走出了一条产业链党建赋能强镇兴村富民的新路径。

产业链上建党委,“链”出新路径

以蚕桑产业为支柱产业,铁佛寺镇四合村、高峰村、集镇社区连片发展蚕桑产业,成立蚕桑产业链党委,对3个村(社区)的700亩桑园统一管理,推行“蚕桑产业+人才回引+集体经济+助农增收”的产业联动机制。现在,一条从种桑到养蚕再到加工蚕丝被的全产业链条已具雏形。

“汉阴县围绕农业特色产业,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集体经济振兴在供应链上、让党员作用发挥在服务链上,凝聚强大合力支撑产业链发展,让群众在链上致富。”汉阴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冯子惬说。

“为破解全镇7个村2800亩猕猴桃产业管理粗放、技术保障不统一、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等难题,观音河镇猕猴桃产业链党委成立并定期召开会议,在猕猴桃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指导监管,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观音河镇党委副书记王健康表示。

产业链融合人才链,“链”出新活力

涧池镇党委坚持党建驱动,以军坝村党总支部为主体,以路基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为主导,成立水产养殖产业链党委,凝聚产业发展的合力。

产业链串起人才链,打造现代农业“新农人”。在高密度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道路上,涧池镇探索实施“产业链+人才链”双向良性互动,建立“渔业+农业”人才库,定期开展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如今,全镇已有近20名“土专家”“田秀才”从事高密度水产养殖。

汉阴县坚持以才促产、以产聚才、产才融合的发展思路,聚焦特色农业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建成市县级产业专家工作站9个,推行“百名博士助百企”行动,通过传帮带培育“土专家”7000余人,为特色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形成组织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产业链上嵌群众,“链”出共富路

漩涡镇的冯家堡子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全镇茶叶的鲜叶收购、加工和营销。合作社负责人冯卫平说:“我们在通过流转土地付给群众租金的同时,还把群众吸纳到茶园里务工。采茶旺季,每天有100余人在茶园采茶,平均每人每天能赚140元。”

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党员、群众聚集到产业链中,放大“党建+产业”的富民效应,是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群众致富的有效路径。

通过党委引领、政府主导,漩涡镇实现了企业和村集体共建、管护茶园,延长产业链,帮群众务工增收的目标。今年以来,汉阴县漩之韵农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收购茶叶鲜叶近1万公斤,并兑付当地群众劳务报酬80万元,实现了企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致富的多赢目标。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