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30日
埃及青年学者艾小英: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10月25日,艾小英向记者展示她翻译的阿拉伯语版《贾平凹散文选》。 本报记者 杨小玲摄

本报记者 杨小玲 见习记者 齐珂雨

“我叫艾小英。‘小英’是我来中国前,我的埃及老师给我起的中文名;‘艾’是我来中国后,我和我的中国闺蜜共享的姓氏。”10月25日,埃及青年学者、陕西省翻译协会海外理事艾小英在向记者介绍自己时,落落大方、神采飞扬。

艾小英2017年来到中国,分别在河南大学和西北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今年9月,她成为西北大学的一名阿拉伯语教师。

虽然是一名“95后”,但艾小英学习中文已有10年的时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说这是因为真心喜欢中国,所以用心学习与这里有关的一切。因为喜欢中国文化,她将中国文艺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目前已翻译《贾平凹散文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多部著作。

将中文翻译成阿拉伯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根据两国的语言习惯、历史人文,对两国文字进行对比、溯源与考证。在翻译《贾平凹散文选》时,艾小英还要克服陕西方言带来的困难。

“陕西话太难了!我现在大致能听懂,但还说不了。”艾小英笑着说,“贾平凹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但是要读懂读透他的作品就得懂陕西话。我只能慢慢读,细细体会作品的内涵。”

艾小英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对作品文化背景的把握。为此,她努力将自己融入陕西这方水土。“闲暇时,我会去四处转转,品尝陕西特色美食,结交陕西朋友,体会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

经过一年多的翻译和审校工作,2021年6月,阿拉伯语版《贾平凹散文选》在埃及出版,引发当地读者热烈反响。艾小英成了第一位把贾平凹作品带到阿拉伯世界的译者,她备受鼓舞,信心大增。

除了做好翻译工作,艾小英还是《美文》“青春写作”的专栏作家,已写作《食物的共通与互动》《两座城墙》《“人生大事”之婚礼》等十余篇散文。她的文笔细腻,语言生动幽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让中国读者更多地了解阿拉伯文化。”艾小英告诉记者。

今年,艾小英成为阿拉伯语教师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届学生。谈及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她兴奋地说:“我觉得很酷!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现在,梦想实现了!”

在艾小英看来,“当老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新的契机,能让她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教学、科研、翻译、写散文……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在业余时间,她仍坚持每天阅读一篇文章。“我需要花时间不断学习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学习就是我的事业,我的生活、工作都与学习有关。”

“我已经有了新的翻译计划。”谈到下一步的目标,艾小英露出灿烂的笑容。她准备翻译贾平凹的一部小说以及杨争光的小说《我的岁月静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两国文化交流贡献一份力量。”艾小英说。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