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国际港站发车。 本报记者 刘印摄
本报记者 陈艳 刘印
10月16日,西安国际港站。
一辆辆货车穿梭不停,将待发的集装箱运送到指定区域;一台台龙门吊“马不停蹄”,将集装箱“搬”上对应的班列……
这里是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始发站和终到站,平均每1小时40分钟,就有一列长安号出发或到达。
昔日驼铃声声,今朝班列飞驰。
2013年,一声响彻云霄的汽笛声开启了陕西对外开放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由此迎来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陕西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坚定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奋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陆港“集结” 空港“集聚”
观察陕西开放大通道建设成效,中欧班列长安号是极佳窗口。
10月18日,两列班列先后驶出西安国际港站,然后各奔东西——
向东的,是海铁联运班列,满载比亚迪汽车成套配件。货物抵达青岛港后,换乘海运班轮,前往埃及索科纳;
向西的,是中欧班列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满载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太阳能逆变器等货品,直奔德国杜伊斯堡。
“相比公路运输,海铁联运模式更便捷稳定,内陆运输部分物流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西安国际陆港集团多式联运公司总经理邵博尔说。
目前,西安国际港站投资建设了“一带一路”海铁联运中心,在铁路堆场业务之外,开发、拓展海铁联运班列线路,实现了内陆枢纽与沿海港口联动互动、资源整合。
从翻山越岭到通江达海,中欧班列长安号“步履”不停——
开行频率从初期的每周1列,发展到现在的每天10余列,21条“+西欧”线路串联全国29个省(区、市),17条国际干线网络覆盖欧亚大陆45个国家和地区;
运载货物从无缝钢管、五金工具、装修建材等基础产品,变成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品。
截至9月底,中欧班列长安号累计开行突破20000列,开行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
大道通天下,山海不为遥。
陆上,“钢铁驼队”奔驰不息。
向西、向北,开行西安至汉堡、塔什干、莫斯科及跨里海等17条国际干线;向东,开行西安至青岛、上海、连云港等国际海铁联运图定班列,日韩过境班列货运量不断提升;向南,开行中老、中越互联互通班列,东西向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南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集结、融合。
空中,“飞”出一片新天地。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386条客货运航线、45条全货运航线、4条第五航权航线,联通37个国家76个城市,“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航线网络格局基本形成。从西安出发,2小时航程可覆盖我国75%的领土和85%的经济资源,5小时覆盖全亚洲城市,12小时覆盖全欧洲城市。
一趟趟班列、一架架飞机,日夜穿梭于“一带一路”,成为承载陕西对外开放使命的重要动脉,“立体丝绸之路”规模初现。
随着西安航空口岸列入全国重点枢纽口岸示范工程,铁路口岸实现国际国内高效率互联互通,空港陆港双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基本形成。
“经络”畅通 民心相连
开放,就是把不可移动的城市和区域,变成“可移动”的城市和区域。
如今,陕西正不断畅通通道“动脉”,疏通配套设施“毛细血管”,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内畅。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加密,连霍、京昆、包茂、福银、沪陕等高速公路畅通无阻,西安至北京、郑州、成都、兰州、银川等城市快速直达。
外联。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亚欧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国际航线织线成网,让陕西的口岸功能不断提升,率先完成国家物流枢纽布局。
“大枢纽”带动了“大物流”。
10月15日,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内,西安市民杨雪在选购粮油产品。货架上,哈萨克斯坦的啤酒、格鲁吉亚的红酒、俄罗斯的肉肠等商品琳琅满目。不远处的餐饮区,油泼面、肉夹馍、饸饹等食品档口特意标注:使用哈萨克斯坦优质面粉。
不经意间,“丝路风情”已悄然融入“陕西味道”。
10月17日,在“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上,爱菊集团哈萨克斯坦北哈州“三位一体”国际粮食物资加工物流集结中心(海外仓)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爱菊集团海外粮油储运进入新阶段。
“有了‘海外仓’,我们每年储运能达到百万吨的规模。”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孟玲说。
爱菊集团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批参与者之一,也是陕西向西开放的持续受益者。其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国际港务区“三位一体”的跨国大物流、大加工体系,让域外“土特产”成为老陕货架上触手可及的“日用品”。
7月,西安获批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全国首个不靠海不沿江的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大满贯城市。
西咸新区空港综合保税区保税仓库内,进口美妆、母婴用品在一排排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工作人员在物流机器人的协助下,熟练地将货物分拣、打包、装箱、发运。
这个占地10万平方米的仓库,足以让入驻保税区的43家跨境电商企业实现直播带货。作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0年前,空港新城只有一家物流企业。如今,这里已建成13个物流产业园,聚集了近200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陕西正加速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通道。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持续推进,西安港“一带一路”木材交易中心基本建成,集冷链物流、集装箱运输、期货交割、大宗商品、整车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枢纽正加速形成。
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陕西对内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逐渐转变为产业集聚的发展胜势。
物畅其流,人畅其行。
叶丽娅,一位吉尔吉斯斯坦姑娘,眼下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从事跨境电商业务。对她来说,海陆空的“无缝衔接”不仅让她的生意越做越大,也让3000公里外的家乡一日便可抵达。
今年初,西安至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国际航线开通,这对叶丽娅来说是个好消息。
“之前,我们飞比什凯克必须转机,需要2天左右。直航后,全程只需4个多小时。早上我在西安喝完胡辣汤,中午就可以在家乡吃烤肉了。”叶丽娅笑着说。
路与路相通,心与心相连。
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因贸易而兴盛;如今,“一带一路”因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而更加充满活力。
双向奔赴 乘“峰”而上
一路通,百业兴。
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人流、物流的不断汇聚,使陕西海外“朋友圈”越来越大。
5月18日至19日,党的二十大以后我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为陕西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了新机遇。
8月22日,在跨越5000公里、历经19个日夜的奔波之后,隆基绿能20兆瓦光伏组件顺利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中国—中亚峰会后首个中亚光伏项目落地建设。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光能资源丰富。隆基绿能中亚代表处国家经理杜尔别克·奥塔约诺夫说,该项目能让乌兹别克斯坦超800万户家庭在自家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目前,不少乌兹别克斯坦的机关大楼已经装上了隆基绿能的光伏组件。
不只在中亚。
目前,隆基绿能已在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其光伏产品在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向阳展翼。
从输送组件到输出产业链,产业龙头的“出海”能级持续跃升。
10月17日,隆基绿能马来西亚双文丹2.8吉瓦单晶高效组件工厂正式投产,这标志着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实现从硅棒、硅片到电池,再到组件的全产业链闭环。
“走出去”的何止是隆基绿能。
越来越多的“陕西制造”走出国门,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更大支撑,也带来更多机遇——
在亚非拉大陆,陕汽重卡SHACMAN驰骋不息;
在印度尼西亚,由陕鼓提供的大型轴流压缩机组平稳运行;
在安哥拉,来自陕西建工的建设者们正为内图博士国际机场项目挥洒汗水;
……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引进来”越发提质增效。
5月,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4.0企业德国BBS集团中国区西安研发中心签约落户西安高新区,未来将承担BBS中国区自动化设备40%的研发设计任务,有效填补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高精度工业自动化领域空白。
不久前,三星(中国)半导体公司决定,将引进236层NAND芯片生产设备,再次开启工艺升级,加大在陕投资、扩大产能。
目前,陕西正着力打造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已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与100多个国际友好城市开展密切合作。
随着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陕西外贸持续向好:今年前8月,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833.97亿元,增长26.2%。
借船出海、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也倒逼陕西加快改革步伐。
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陕西自贸试验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天候上线运行16大类212项特色服务,第五航权、保税航油、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等利好政策加速落地,36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进一步畅通对内对外开放的机制“通道”。
协同周边,服务全局,融入全球。
陕西以高能级平台为“助推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经贸等方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创新实践——
大力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等平台载体建设,高水平举办秦商大会、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丝路艺术节等重要活动……
一个更加开放的陕西,正张开臂膀拥抱世界,不断为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写下精彩注脚。
迢遥千万里,大道阔步行。
乘着中国—中亚峰会的东风,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陕西对外开放的新篇章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