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文化篇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8日
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习近平
赓续文脉 再铸华章

西安大唐芙蓉园(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本报记者 柏桦

清晨,西安护城河畔,铿锵有力的秦腔在城墙根下声声激荡,与潋滟波光一起,延续着岁月静好的时光。午后,周至沙河畔,慕名前来的游客临水而嬉,在这座时尚与传统交相辉映的湿地公园中感受丰富多彩的关中民俗文化。傍晚,灞河两岸,世界艺术经典与中国文艺精品在全新的文化地标建筑里相遇、碰撞,彰显着文化之都的开放与包容。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陕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进入新时代,陕西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片深厚而宏阔的历史文化沃土,不断迸发出文化新活力。

传脉

历史沃土培育血脉精魂

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秃尾河畔,一座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古老城址——石峁遗址,历经风霜雪雨岿然耸立。

这里,即将迎来历史性的高光时刻——石峁遗址博物馆即将正式开馆。这标志着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从2011年陕西决定启动石峁遗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开始,历经了3000多个日夜的调查与发掘,石峁遗址这个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终于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世界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与文明源流。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2022年4月,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试行开放。还原出土现场、揭示演进变化、展现保护修复,前所未见的考古场景展示与互动,完整体现了历史文明演进过程。“让公众通过文物对历史有更系统、更完整的了解,是建设这座博物馆的初衷,也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说。

3个月后,一座担负着赓续文脉、发展文化神圣使命的“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西安国家版本馆在秦岭脚下开馆。260余万册版本资源、17万个数字版本,载有中华文明印记和陕西特色文化印记的各类版本被纳入其中,向观众播撒着中华文明延绵赓续的“种子”。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

多年来,陕西持续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石峁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等11项考古项目,实施的50余项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为公众揭示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

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等驰名中外、影响深远的博物馆(院),从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角度阐释着“何以中国”的具体形成过程。

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国宝”、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文物工作者持续“走出去”,为陕西打开一扇对外交往、合作交流的新窗口。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如今,踏入三秦大地,游客可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寻找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青铜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修复现场观看被历史磨损的文物重现光彩;在西安博物院找到3D打印的现代“唐三彩”……

铸魂

文化自信坚定前行步伐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时,鸟儿婉转的叫声唤醒了沉睡的村庄。这里是杨家沟革命旧址所在地。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讲好红色故事,讲活革命精神,让更多人牢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这是我的职责使命。”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讲解员刘翠霞说。

几百公里外的延安,铿锵有力、激情澎湃的诵读声在宝塔山下回荡。一句句饱含力量的话语中,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仿若重现。

“延安人民的热情,展现出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自豪。”首次来到延安的埃及记者荷达·穆罕默德在参观了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市档案馆后,发出由衷的赞叹。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陕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夜色中的西安易俗社,大型夜游文旅体验项目“易俗社·梨园夜”进行得如火如荼。近在咫尺的戏曲人物似梦似幻,让观众沉醉在这流传了千年的大秦正声中。

这个古老的剧社以秦腔为载体,开启“戏曲+旅游”“演艺+体验”的全新探索,让戏曲艺术走下舞台、走进日常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仿若春潮,已然在三秦大地奔涌。

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从写满诗词的灯饰下穿行,与“仕女”“才子”不期而遇。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数十台唐文化主题演艺一步一景,恍若梦回大唐。在临潼华清宫,以山为幕、以水作台的《长恨歌》早已声名远播。走出国门的仿唐乐舞,亮相世界舞台的陕西民歌,震撼海内外观众的西安鼓乐、韩城行鼓……

每一个走红海内外的“爆款”产品背后,都是陕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复刻,都是陕西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陕西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8609.7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283.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57%、109.37%。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站在新的起点,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陕西坚定文化自信,用更具标志性的文旅产品、更具标识度的文化品牌,不断擦亮文化强国的陕西窗口。

《延安 延安》《驼铃传说》等70余台极具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已经成为留住外地游客、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文化品牌,作为陕西文化的“金字招牌”,独秀一方。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国风·秦韵”文化交流活动等,成为塑造陕西形象、传播陕西故事的“文化使者”,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述往事,思来者。”一个又一个展现中华文明、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变化、鼓舞激励群众的陕西故事,从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持续涌现。三秦大地上,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兴业

文旅资源涌动希望之光

文,何以塑旅?旅,怎样彰文?

“自打我们村建设艺术村,游客就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这两年比之前生意更好,一年能有20万元收入。”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春风山庄农家乐里顾客络绎不绝,店主陈猛夫妻俩忙得脚不沾地,笑容却愈加灿烂。

从一场所有主题、场景都就地取材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开始,这座村庄因艺术而焕发新生。宽阔的8号公路,题材多样的巨幅墙绘,新颖别致的装置艺术,简洁时尚的乡村民宿、咖啡馆……秦岭脚下,这座艺术村庄,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快速发展、日益丰盈。

正月十五,渭南市桃花源民俗文化园里,渭南市临渭区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通过网络直播与全国观众见面。锣鼓秧歌、民俗巡演、戏曲演出,精彩纷呈的新春文旅活动轮番上演,非遗展示、特色美食,悉数亮相。

“我专门为‘村晚’演出制作了兔形花馍,就是想让全国观众了解咱陕西的风土人情和非遗文化。好多人在‘村晚’上看到我做的花馍后,纷纷打电话预订,专程从外地来取呢。”一场直播让临渭面塑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康妙云远近闻名。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文化活动,让这个在沟坡地上建起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带动周边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乡村文旅的致富引擎被点燃,乡亲们渴望的美好生活正在实现——

“泥耍货”凤翔泥塑成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昔日的小村庄变成旅游民俗村;传统刺绣艺术成为带动群众就业的核心技艺,形成生产、销售、培训一条龙的文化产业;手工编织技艺化身乡村振兴的拳头产品,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一大批陕西非遗传统项目和具有鲜明陕西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项目正在融入生活、成为生活。

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村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舞”出了新花样。宝鸡市岐山县以民俗文化为支撑,开启文旅产业兴农的新征程。通过“非遗项目+特色小镇”的模式,安康市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岚皋县“非遗文旅小镇”、镇坪县“腊味小镇”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巨大的文化红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文创盒子推出的文化盲盒“遇见长安”,通过13个手办角色讲述唐朝的故事;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闭眼宝宝“秦贝贝”,重新定义了兵马俑旅游纪念品的概念;华夏文创推出的“我爱中国”系列文创产品,将国宝何尊上的“中国”印记炫出新的色彩……

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被付诸实践,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被成功“变现”。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底气,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渗透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从粗放逐渐走向精细,由追求数量逐渐走向追求品质,让中华文化在创新创造中走向世界。

惠民

踔厉奋发迈向精彩未来

6月16日,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开馆。这座多年“蜗居”在4000平方米老馆区里的“国家一级文化馆”,拥有了日接待能力达1万人次的复合型公共文化新空间。“省文化馆曲江馆区的建成开放,给我们文化馆人‘长了脸’,让我们有了底气!”省文化馆馆长邵怡很是感慨。

2023年,加快省文化馆新馆等项目建设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省文化馆曲江馆区开门迎客。至此,陕西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清晨,西安市新城区解放门街道,街角的梧桐树“遇见·梧”树影斑驳,四季光影“24节气街区”长墙前人们纷纷驻足,皇城书坊里顾客熙熙攘攘……一系列城市微更新的举措让这个老城区改变了模样。

街头的开放式数字图书馆让群众阅读更加方便,“静默咖啡”为更多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家门口的“迷你花园”让老街旧巷美出了新高度,微课堂进街巷、非遗表演进社区等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文化服务。

这些,都只是陕西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一个缩影。

2022年4月,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建成开放。陕西增添了一座集智慧阅读、文化教育、市民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公共图书馆。

2023年6月,开元大剧院正式投入运营,填补了西安城北区域大型公共文化场馆的空白。10月,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在国内外嘉宾的见证下,为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献上了它的首秀。

越来越多的新型公共文化场馆在陕西拔地而起。它们展现出的,是这个地域的文化特质、生活品质,能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从揣着戏票早早赶去剧院“捧角儿”的中老年观众,到三三两两等候在剧场门前的时尚青年;从“一座难求”的各大公共图书馆,到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各类主题书店……时代的演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2023年,陕西下达“戏曲进乡村”专项资金5384万元,全省计划演出10696场,安排2023年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共2010万元,其中为56个脱贫县安排资金1120万元。陕西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力度不断增强。

第十一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群众文化节带动全省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一大批具有陕西各地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课程等产品在“陕西公共文化云”上线。一系列惠民演出让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转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中,老百姓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奔腾不息的文明江河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今日的陕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夯实前进步伐,意气风发,向着更加绚丽多姿的未来稳步前行。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