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群众在宝鸡市河滨公园晨练(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周明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傍晚时分,榆林市府谷县黄甫镇段寨村村民王永明站在村口,顺着沿黄公路望去,落日余晖洒落在黄河水面上,犹如万点碎金。此时,王永明心里的幸福感格外强烈。
“经过这几年发展,村子如今已变了模样,我们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得益于好政策的“托举”,曾经的贫困户王永明现在搬进新家、有了产业,妻子也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如今,陕北老乡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2年10月26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陕北,来到延安,看到老乡们有工作、有稳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都有医保,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聚焦百姓冷暖、传递民生牵挂。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一年来,陕西牢记嘱托,不负使命,三秦大地结出民生改善的累累硕果。
从一套政策“组合拳”带来就业红利,到多项创新举措织牢养老保障网,再到持续深化医保改革让群众看病有“底气”……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民生成就,共同汇聚成持续上扬的幸福曲线,展现出三秦百姓越来越有滋味的好日子。
稳就业
托举千家万户“饭碗”
一片茶叶,让山大沟深的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成功“出圈”,也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实现了乐业梦想。
曾不愿受困于大山之中的蒋家坪村村民沈小燕,如今自愿返乡发展。带货主播,是沈小燕的新职业。她说:“在互联网时代,村里的茶叶等农产品要与全国的商品竞争,直播带货是一项必备技能。我想让更多人品尝到蒋家坪的茶香。”
就业乃民生之本,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发展大局。如何让更多人端稳“饭碗”,是保障民生的重大考验。
从农民工到高校毕业生,从就业困难人员到返乡创业的能人……陕西精准服务重点群体,扎实推进就业创业。
在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望着眼前绘制的墙画、改造的民宿,从长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的耿杰心里是满满的获得感。
此前,耿杰放弃了进入省属建筑设计院工作的机会,来到山阳县成为一名选调生,并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昔日小山村,如今绿水环绕,民宿点缀山间,随手一拍,皆是美景。
满满的获得感,来源于民生的持续改善。
当“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人生选择时,陕西也在全方位发力,护航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走稳就业路。
今年以来,陕西接连推出稳就业政策,从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指南,到发布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再到启动招聘专项行动,一系列落细落实的举措,旨在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
“当前,2023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正在大力推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秋招已经开启。”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朱进德介绍,“我们今年计划挖掘政策性岗位8.55万个,将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的70%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关系群众冷暖、民生底线。
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安坪社区居民方佳芝,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在社区工厂找到了一份“一举两得的工作”——每月4000多元工资,还可以照顾上高中的孩子。
端稳就业“饭碗”,是三秦儿女的梦想,也是陕西决意改善民生的目标。
今年以来,陕西出台多项政策,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成员、低保家庭成员、脱贫户及大龄失业人员、残疾失业人员、长期失业人员等进行精准帮扶,通过就业帮助其增收致富。
“以前在外务工,收入不稳定,家里的娃娃也见不到。现在有了好政策,下楼走几步,就能到厂里上班,既照顾了家,还挣了钱。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方佳芝高兴地说。
钱袋鼓了,生活好了,曾经期盼的小康梦,正变得鲜活而生动。
企业是稳就业的主力支撑,也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今年以来,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为企业提供包括延续降低费率、提高稳岗返还标准、加大就业补贴实施力度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切实助企纾困稳岗位。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陕西新增降低企业失业、工伤保险费35.71亿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4.55亿元。预计陕西全年为企业降费61.5亿元,稳岗返还10.4亿元,惠及企业10.8万户。
为促进更多人顺利就业,更加多元化、“接地气”的就业服务在陕西各地相继开展。
“驿站为我提供了就业见习机会,我已经被县社工协会录用。”来自汉中市勉县的大学生王小兰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她通过人社部门在家门口办的“大学生驿站”顺利就业。
将“夜间经济”与“人才经济”有机结合,渭南市富平县创新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夜市”,数千个工作岗位、多项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求职者前来咨询、应聘。
优服务
老年人乐享幸福晚年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榆林高新医院崇文路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食堂,浓浓的饭菜香扑面而来。
今年84岁的群众孙长征是这里的常客,“一日三餐都在这里吃,每餐吃的花样多,味道也挺好,最重要的是方便实惠。”适口的饭菜、周到的服务、摆放的适老化桌椅,这些细节都让老人们倍感温馨。
幸福,就在这每一餐可口的热饭热菜里。小小饭碗里,装着的是连接民心的大民生。
在陕西,越来越多的地方因地制宜搭建起灵活多样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暖心饭,品出了幸福好滋味。
养老服务关乎老年人及其家庭福祉,是民生保障体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末,陕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1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20.5%。陕西省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近年来,陕西各地各部门推出了许多有力有效的举措,养老保障网越织越密,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乐享幸福生活。
又是一年重阳节。10月23日,在宝鸡市金台区,一场金婚纪念集体婚礼,不仅弥补了老人们当年未曾举办婚礼的遗憾,更让大家看到了老人们如今美好生活的甜蜜。
“我将努力践行当初的承诺,让你安享幸福健康的晚年。”黄生星老人献给老伴的深情告白,折射出我省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
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跟到哪里。近年来,陕西不断创新养老方式,在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丰富服务供给内容、优化养老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养老变成“享老”。
在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大屏上,智慧养老云平台实时显示着各项数据。辖区老人家里的一键呼叫机、无线红外探测器等终端设备与云平台联通,实时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进行数据监测。一键呼叫机还可以连上老人子女的手机。“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及时周到,让我们做子女的省心又放心。”当地居民庞然感慨。
除了养老服务,在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方面,我省也在持续发力。
据介绍,陕西近年来全力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网上办”“掌上办”服务网办率90%以上,“就近办”“自助办”“全省通办”和“跨省通办”等服务持续升级,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紧密融合。
为了让老年人生活更温暖更幸福,陕西将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步伐,包括重点建设18个全国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示范县(市、区)、建设300家乡镇(街道)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展1.8万户以上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等。
一件件民生“小事”犹如涓涓细流,流淌进了三秦百姓的心坎,也温暖了大家的心窝。
强保障
美好生活更有底气
自从办理了门诊慢性病支付,宝鸡市麟游县两亭镇张家塬村村民任喜爱对美好生活又多了份信心。
因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任喜爱需要长期接受透析治疗。如今,她的门诊就医费用可以报销60%。“医保政策帮了大忙,让我得到了及时治疗,也减轻了家庭负担。”任喜爱说。
一份医疗保障,是美好生活的保障,更是底气。
“前几年,早起排队挂号是就医常态。现在,根据预约的就诊时间按时到达就行,既方便又快捷。”说起就医环境的变化,西安市民周伟感慨。
陕西通过“精准预约”缓解患者挂号难、就诊时间短的问题,让三秦百姓看病不仅省心了,还比以前便宜了。
如今,陕西已多次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标准,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稳定在70%左右。同时,我省确保困难群众充分享有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权益,持续减轻大病患者和困难群众医疗负担,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公平、筑牢了健康底线。
“以前看病要回老家备案,今年看病方便多了,无须备案,在西安的医院就可以直接报销。”在西安务工多年的渭南人潘晓洁说,看病不用来回跑,真的很感谢如今的好政策。
潘晓洁所说的好政策,是今年西安实行的“省内异地就医无需备案,省外异地就医线上备案”的异地就医服务。随着异地就医服务将“住院”拓展到“住院+门诊”,这项政策不仅让在西安就医的外地参保人员结算无忧,还让西安参保者外出就医更方便。
医疗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医保政策的实施,让群众看病有了底气,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今年以来,陕西不断深化医保改革,一项项落在实处的举措,汇聚成百姓的幸福增量。
在提升待遇保障水平方面,陕西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分层分类做好参保动员,不断优化参保缴费服务。截至8月底,全省基本医保参保3718万人,基本医保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左右。
同时,陕西明确对低保对象和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定额资助,全省资助参保175.93万人。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100%参保。
陕西还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累计筛查监测预警20.8万人,将符合条件的10万余人纳入医疗救助保障和后续帮扶,帮助2.02万人消除因病返贫致贫风险。
一切为了人民的期盼。在三秦大地,信得过的好政策,让更多人有了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底气和力量。
民生连着民心。如今,随着民生短板加快补齐、民生底线不断筑牢,三秦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不断汇聚的强大民力,绘出温暖动人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