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城乡篇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8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习近平
共富共赢 城乡和美

安康市平利县城关镇和美乡村一角。 平利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陶玉琼

又是一个金秋!

清晨,第一缕霞光渐渐映红天边的云朵。云霞之下,天宽地阔的陕北高原,也“捧”出一团团红——沟峁山梁间,成千上万株苹果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儿,丰收的甜香随风飘散。

“果子红,咱庄户人的日子更红。这几年我靠着务苹果挣了钱,生活一天比一天舒心。”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已在果园里忙出一身汗的果农赵永东停下手,望着挂满枝头的一抹抹红,忍不住开腔唱起来:“苹果红来油菜绿,总书记走进我的果园里……”

2022年10月26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

一样的秋高气爽,一样的硕果盈枝。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南沟村果园,亲切询问,深情嘱托,鼓足了乡亲们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干劲与信心,也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殷殷嘱托,声声在耳;三秦儿女,同心聚力。

一年来,陕西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对标落实“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要求,坚持以提升城市能级强化全局性支撑、以发展县域经济强化战略性支撑、以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基础性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三秦大地上奋力描绘出共富共赢的和美画卷。

连通

一样的空间,不一样的距离

2023年9月21日,对无数西安人和咸阳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

这一天,咸阳渭河高新大桥正式通车。1.8公里,连接起隔着渭河相望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与咸阳高新区。

“公司里和我一样家在西安跨城工作的同事有60多位。现在,桥一通,大家通勤能省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企业招聘人才也有了更大的优势。”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推广经理李璐说,更重要的是,公司依托秦创原与仅一桥之隔的交大创新港等科研院所长期合作,如今双方沟通对接更加方便了。

也是这一天,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运营。咸阳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座通地铁的非省会城市,与西安轨道交通线网实现“无缝衔接”。

“以前,我来趟西安,得转车换乘好几次,费时还麻烦。现在,家门口上地铁,一站直达,终于能和闺蜜在周内见面啦!”10月17日18时多,在咸阳市秦都区工作生活的90后上班族杜佳,从西安地铁1号线中华西路站上车。54分钟后,列车到达朝阳门站,她刷卡出闸机,顺利和在西安上班的闺蜜碰面。

一家企业的获利,一份友情的升温,成为陕西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不断提升区域内外互联互通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的生动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没有发展的整体协调,就难以实现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

落子占星,全盘取势。

为了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陕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大政策支持、项目保障力度,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西安—咸阳一体化,通过更好发挥西安领头作用、咸阳主体作用、西咸新区纽带作用,努力在空间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七个一体化”上取得新突破,推动构建交通圈、科技圈、产业圈、生活圈、生态圈于一体的西安都市圈。

路一通,事事通。

蜿蜒纵横、越织越密的交通路网,联通广袤城乡,让人才、技术、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实现高效集聚与跨区域流动,串联起机遇与希望,让西安都市圈的魅力不断彰显——东至富平,西至咸阳,包括阎良、高陵、三原等区县纷纷入圈,区域抱团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正在汇聚。

据统计,2022年,西安都市圈四市一区生产总值达1.48万亿元,占全省45.1%。

一座跨河桥、一条地铁线,带动双城一体化,带来格局新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协调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

新建、改扩建学校143所,新增学位13.4万个,引入清华附中等名校落地组建“名校+”共同体108个,让在家门口“上好学、入好园”的愿景变成现实;

启动建设三级医院9所,各类医疗机构与西安市三甲医院组成紧密型医共体、专科联盟等医联体,让医疗卫生服务融入西安“大盘子”;

西咸新区与咸阳市290项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跨区通办,破解群众和企业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的难题……

城与城的距离无限靠近,美好生活的成色越来越足。

聚能

不一样的路子,一样的精彩

一颗苹果,竟能“托”起一个县?

“这有啥稀奇。咱的苹果,还上过太空呢,上了好几次!”如今,只要一聊起苹果,延安市洛川县槐柏镇洼里村苹果矮化密植园技术总监路红珍总是一脸自豪。

从“论堆卖”到“论个卖”,再到“销海外”“上太空”……这些年,作为“一县一业”示范县的洛川,不仅用“小苹果”这把“金钥匙”,开启了果农增收、产业富农的大门,更是走出了一条“一业兴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底,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达53万亩,苹果总产量105.86万吨,综合产值130亿元。

从推进产业后整理,进行苹果精深加工,到发展苹果电商企业、网店8000多家,建成县级电商物流园,再到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拓展国内中高端市场……洛川县以“延伸两端、强化中端、项目支撑、全链发展”的思路,坚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完整匹配的现代果业经济体系,促进产业向现代化、集群化、高质高效化方向发展。

眼下,喜迎丰收。

红格丹丹的苹果,笑格盈盈的人,成了洛川县最美的秋景。

“今年水肥充足,产量估计要创新高,预计能超112万吨。”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局长韩东辉表示,洛川苹果产业价值之所以能节节攀升,原因在于路子走对了!

用好一方水土,兴旺一批产业,富裕万千百姓,带动一片区域。

如今,放眼广袤的三秦大地,“找对路子”的不只洛川。

渭南市富平县的奶山羊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建成奶山羊产业示范园区4个,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600个,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

安康市石泉县推动预制菜产业成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今年上半年富硒食品(预制菜)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4.55亿元;

咸阳市武功县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80余家电商企业直接带动1.6万人就业,去年电商销售收入达55亿元;

榆林市神木市以能源化工为主攻方向,年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上榜中国百强县……

从关中、陕南到陕北,星罗棋布的县城不再是城市群的配角,而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舞台。

县城,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县域经济,是以工促农、联城带乡的战略纽带。

近年来,陕西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工程,作为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摆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突出位置来抓,努力将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2023年上半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7315.72亿元、增长2.4%,县域主导产业总产值7543.99亿元、增长64.5%,带动就业480.01万人……一组组数据背后,一个个强县富民的精彩县城故事,正在发生。

而故事里的那些新变化、新突破,最终汇聚成老百姓口中的一句话——谁不说咱家乡好!

圆梦

一样的好光景,一样的新期盼

秋日的秦岭,叠翠流金,风光旖旎。

走进汉中市留坝县火烧店镇望星台村,秋雨洗涤过的山水,斑斓明艳,似一幅刚刚上彩的油画。

然而,这样的景致在望星台村村民侯静眼里,早已是日常。

“人出不去,车进不来,种不出庄稼挣不到钱,愁得都睡不着觉,哪还有心思看风景!”以前,和很多山里的乡亲一样,侯静并不喜欢这层层叠叠的大山。

但如今,迈步新时代,依托好政策,万千乡村换了模样。从村妇摇身变成民宿老板娘的侯静,换了活法儿,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国庆节到现在,几乎天天有客人,挣了近3万元。”10月18日,才送走一批客人又忙着整理房间、准备食材的侯静,笑得爽朗。

好光景里,那山、那水,也变得面目可亲。

“以前,老想着搬出去,现在,给我金疙瘩都不搬。咱这青山绿水,可是让北京、上海的城里人都稀罕的地方呢!”

青山绿水金不换。如今,这样的自豪与坚定,已成为越来越多乡村群众的心境写照。

据统计,截至目前,留坝这座小县城,发展民宿142家,上半年依托乡村文旅“新名片”,累计接待游客294.66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16.67亿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放眼三秦,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无数村庄被“唤醒”,各种资源被盘活,每寸土地、每处山水的价值正在被充分挖掘,村庄“颜值”提升,农民腰包更鼓,城乡双向奔赴,沃野田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

202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31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4元,同比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2.7:1,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广袤山乡与繁华都市之间,不再是一条泾渭分明的红线。

乡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城市人也有了寄托乡愁与田园梦想的载体。

更可喜的是,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

“这些年都在城里发展,一直想找个地方实现‘田园梦’。”作为嗨KING野奢营地创始人,30岁的甘肃小伙儿王春旺,如今在留坝县火烧店镇当起了“新村民”,将自己在全国经营65家露营基地的资源与经验,汇入乡村振兴的浪潮。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青春力量纷纷“下乡”,各类人才逐梦乡野,务工群众返乡创业,能人志士“反哺”故土……乡村,成为追梦的热土。而这,是城乡一体化篇章中最具活力的音符。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如今,陕西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让蓬勃的城市和广袤的乡村融为一体,一幅城乡共富共赢、相得益彰的和美画卷,正在三秦大地上徐徐展开。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