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秦创原总窗口一角(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张梅
金秋三秦,创新潮涌。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成全球首个10皮秒级稳定度千公里光纤时间传递系统。隆基绿能在商业级绒面直拉硅片上实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3.5%的全球最高转换效率。12973项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走出“深闺”走向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科技创新工作念兹在兹、寄予厚望,提出了“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新突破”等指示要求,为三秦儿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殷殷嘱托化为无限动力——
从全国看,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等8项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前10,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从西部看,陕西18项创新指标中,12项排名第一,6项排名第二,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
随着创新“第一动力”的加速推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55.28%,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是去年全年总数的1.08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1%。
科技创新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支撑陕西高质量发展能级跃升、影响扩大、信心倍增。
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变“卡脖子”为“撒手锏”
一秒钟可以干什么?
一秒钟,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运算了30亿亿次,相当于15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同时工作。
今年6月,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作为西部首个、全国第二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堪称西部“最强大脑”,正在助力西安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光源、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围绕西安“双中心”建设,着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陕西正在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聚集优势科技资源,陕西建设了空天动力、含能材料陕西实验室,并加快在旱区农业、能源等优势领域谋划布局陕西实验室,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原始创新。推动原始创新,陕西当仁不让。
陕西重点支持高校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支持大院大所立足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一批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
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单位构建了首个中国人群专属的泛基因组参考图谱,为破译中国人群基因密码奠定重要基础。西北工业大学详细研究了鸟类飞行机理,突破了仿生飞行器设计关键技术,研制的仿生飞行器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现玉米小斑病感病新基因,为培育玉米小斑病持久抗病性品种提供了新思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
又是一年苹果红!
10月25日,在延安市黄陵县桥山街道苏家险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示范基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福增团队研制的六臂苹果采摘机器人正在进行苹果采摘试验。六臂苹果采摘机器人的成功应用将是苹果产业全程机械化转型升级的一次突破。
聚焦旱区农业发展需求,杨凌加速涌现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作物育种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西农979”连续10年被列入黄淮麦区主推品种;玉米新品种“陕单609”单产超过1400公斤,刷新了全国玉米高产栽培纪录;“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苹果新品种助推黄土高原苹果产业更新换代……
聚焦“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陕西组织实施6个科技重大专项、12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14个企业联合专项,集中攻克关键技术360项,解决重要难题21项,填补国内产业空白22项,锻造了一批“撒手锏”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发展不断跃升,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72.3万辆,同比增长42.1%,产量居全国前列。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中,每8辆中就有1辆产自陕西。
西安比亚迪在陕西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陕汽年产30万辆重卡的生产规模,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法士特重型变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连续17年产量居全球行业第一位。
氢能产业领域,全省引育企业137家,有望培育形成主导优势产业;光子产业领域,全省聚集企业315家,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生物光子等产业集群……
打造一座创新高地
为“创新雨林”注入“原”动力
这是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速度——
短短一年时间,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从0到1再到100”的飞跃,建成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温度敏感芯片自动化生产线并正式投产。这家由西北工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在秦创原各项政策的帮助扶持下不到一个月就走完审批、选址、专利评估等流程。
2021年开始,陕西举全省之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陕西路径。
两年来,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主引擎,陕西实现了政策模式、研发模式、催化模式、服务模式、人才模式、示范模式全面升级,重塑科创体系、蝶变科创生态,推动全省创新驱动由“势”向“能”加快迈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是建设秦创原的重要目的,亦是检验秦创原建设成果最直接的标准。
围绕实现科技型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陕西启动实施了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深入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
在科创企业培育方面,陕西加快孵化载体建设,健全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孵化体系。今年以来,全省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个、省级大学科技园6个,省级以上孵化载体达到447个。
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陕西支持“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牵头组建20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3个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肥沃的科技土壤、丰沛的资金水源、充足的政策阳光,都是“创新雨林”不可或缺的要素。
8月31日,秦创原政策宣讲兑现大会上,862个、4.87亿元秦创原专项政策项目集中兑现。近3年,省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由2020年的9.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7.5亿元,为秦创原相关政策落地和陕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秦创原科创生态“雨林”的滋养下,陕西科技型企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新局面。
截至9月30日,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254家,是去年全年总数的1.08倍,6441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同比增长41%;新认定省级瞪羚企业322家,438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中,科技型企业达到299家、占比68.26%;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企业分别达到15家和5家。
长期以来,科技资源高度集中的西安,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一枝独秀”。秦创原担负着凝聚资源,协同发展,牵引全省创新能级不断跃升的使命。
两年多来,全省各地积极融入秦创原建设,秦创原影响力、凝聚力、辐射力不断扩大——
榆林市以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创建、自身队伍创优、科技工作创新“三大工程”为牵引,全力推动秦创原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落地落实。
商洛市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牵引,坚持“向秦创原平台借势、向西咸总窗口借地、向高层次人才借智”发展。
延安市加快建设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延安)延长石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延安碳中和研究院,“精准支持、促进转化”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11个地市分中心全面运营,50余个县区(行业)建设创促分中心,秦创原省级网络平台与市级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一个以秦创原为总平台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成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点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开启一个“点火器”
化科教优势为发展胜势
“三项改革”盘活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科技资源。
该校将231项知识产权评估作价3.5亿元,新增34家成果转化参股企业,吸引社会资本11.9亿元;与企业共建30余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9家“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三项改革”厅校专项支持的16家企业中,已有9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陕西是科教大省,聚集了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包括70余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00余家。
围绕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陕西以“三项改革”精准破题。
——“解绳子”。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陕西在75家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
——“通路子”。陕西启动了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和科技创新团队系列路演,并打造了线上路演平台,推介“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其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服务。
——“加把火”。陕西还设立了“三项改革”重点专项,支持一批通过改革举措实施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助力一批通过“三项改革”已组建的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从小到大的发展。
改革的政策红利让陕西科教资源潜力不断释放:53205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12973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317名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数量达到862家……
“‘三项改革’及其配套政策为我们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让成果不仅转得更快,而且转得更好!”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大工旭航电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增强表示。
“我是‘三项改革’的受益者!”望着红彤彤的免套袋苹果,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牛育华由衷地感叹。在“三项改革”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她的苹果“面膜”技术在延安市安塞区转化落地。
改革的“点火器”作用不断放大:陕西还将出台“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等配套政策,将“三项改革”范围扩大至公立医疗机构和军工科研单位,支持科研院所、军工单位打包“托管”科技成果,由政府平台公司实施转化,并将“三项改革”经验做法纳入《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三项改革’激发活力,让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科技大省、教育大省、人才大省的创新优势正在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