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评论员
全省开放发展大会强调,要突出内畅外联,提升开放大通道。开放,实质上就是把不可移动的城市和区域,变成“可移动”的城市和区域,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就是通道和网络。通道和网络是经济循环的“血脉”。只有不断畅通通道“动脉”,疏通配套设施“毛细血管”,提升内畅外联水平,才能更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拓展新空间、激发新动能。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逆势前行,但开放与合作仍然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时和势都在我们这边。特别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和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构建,全球范围内“向海而兴”的开放格局正加速向沿边、沿江、内陆地区纵深拓展。陕西虽然地处内陆,但已经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前沿阵地,开放的通道持续拓展。西安航空口岸列入全国重点枢纽口岸示范工程,铁路口岸实现国际国内高效率互联互通,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影响带动力明显提升,长安号常态化开行17条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国际干线,去年开行突破4600列、增长20.8%,今年1—8月开行3477列、较去年同期增长31.9%,空港陆港双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基本形成。面临新的战略环境、战略任务、战略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拿出更多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的硬实举措,努力把陕西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切实以高水平开放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聚焦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这条主轴。向西开放是我省现阶段对外开放的主线,中亚地区作为亚欧大陆中心和“一带一路”西向首发站,是陕西向西开放的合作重点。突出内畅外联,提升开放大通道,就要协同推进陆上丝路、空中丝路建设,向西深度链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欧洲经济圈,向东紧密衔接海上丝绸之路,向北主动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向南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双向互动,延伸连接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打通更多出省出边出海通道,推动比较优势在更宽领域凸显,制度规则在更深层次碰撞,开放型经济在更大空间布局。
要打牢设施互联这个基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打牢设施互联基础,不仅能扩大经济规模和市场,还有利于提升开放的格局和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实施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三年攻坚行动为牵引,突出抓好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大力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和西延、西康、西十、延榆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提高普速铁路综合运力,推动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与周边省份和更多国内主要城市互联互通,健全干支结合、广泛通达、中转顺畅的航运体系,加快实现单一交通向综合交通、通道型交通向枢纽型交通转变。
要畅通现代物流这一经脉。现代物流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对确保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和安全运行、促进降本增效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要积极融入国家“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的物流网络建设,以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依托,加大龙头物流企业引育力度,推动实现不同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和重点物流干线多式联运,加快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物流总体服务能力。同时,要深化与成渝、中原、长江中游等国家级城市群物流协作关系,统筹好境外分销服务网络、分拨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等设施建设布局,构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开放是大势所趋、是发展要求、是人心所向。只要我们拿出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进一步坚定开放的决心、优化开放的举措、永葆开放的攻势,就一定能够在风云激荡的复杂环境中闯出开放发展新境界、形成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优势,让陕西开放的环境近悦远来,让陕西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