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8日
秋染三秦美如画 沃野田畴尽“丰”景

旬阳市蜀河镇闾关村水稻收割现场。 陕西农村报记者 黄敏摄

鸡心果丰收了,徐银萍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本报通讯员 徐志全摄

捧着一个几斤重的哈密瓜,骆斌对丰收信心满满。 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摄

在西安市骊美薯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园区,工作人员查看刚挖出来的红薯。 采访对象供图

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最美秋韵是丰收。三秦大地上铺展着绚丽动人的多彩画卷:田野里,金黄的稻穗、饱满的玉米沉甸甸的;果园里,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挂满枝头;园区里,红薯堆满田垄,蔬菜“抢鲜”上市……

沃野田畴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 枝头上,硕果累累

9月15日,吴起县吴起街道薛岔村的果农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最近,苹果成熟上市,薛岔村栽培的鸡心果更是抢手。大伙穿梭在田间地头采摘、装箱,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郁郁葱葱的苹果园里,清香扑鼻,一颗颗形似鸡心的果子“挤”在枝头,红彤彤的分外好看。果农徐银萍正把采摘的苹果运往村里的气调冷库,以便进行人工分拣。

“鸡心果外形好看、口感甜脆,很受欢迎,我种了几年,效益不错。”徐银萍家的15亩鸡心果已经挂果。果子成熟时,前来收购的客商、网上的订单络绎不绝,销路一点儿都不愁。

这几天,徐银萍从早到晚都闲不下来。随着鸡心果上市,来村里观光采摘的游客一拨接一拨,她既要采果卖果,还要招呼游客,忙得不可开交。

吴起县地处山地苹果生长黄金海拔地区,所产苹果皮薄肉厚、口感脆爽。近年来,吴起县围绕“一带两园”山地苹果产业合理布局,率先从东北引进袖珍苹果“鸡心果”和“公主岭123”,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果品。目前,全县已累计发展袖珍苹果近2.5万亩。

“鸡心果抗旱、耐寒,特别适合我们这儿的气候,盛果期亩均产量能有1500多公斤。”吴起县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伯明称,当地产的鸡心果在品相、口感等方面具有优势,市场均价一直保持在一公斤5元以上。

“今年,我这十几亩园子的苹果,共卖了六七万元。虽然产量不高,但价格还不错。”丰收的喜悦让徐银萍充满干劲,“果园进入盛果期后,产量提上来,收益还会更高。”

苹果产业是薛岔村农民稳增收、村集体经济稳增长的一张“金名片”。近几年,村上通过更新品种、强化管理、修建冷库等方式,延长了苹果产业链和销售期,全村仅鸡心果就种植了420多亩。丰收时节,果农除了享受苹果产业带来的红利外,还能从红火的旅游业中得到实惠。

■ 田野里,五谷丰登

金秋的旬阳市蜀河镇闾关村美得就像一幅画。层层铺开的金色稻田一望无际,一阵风吹来,金浪起伏,丰收的喜悦四处蔓延。

村民胡海林驾驶着收割机已经忙活了一上午,稻田旁的三轮车上堆满了一袋袋稻谷。“天刚亮就进地,一口气没歇收了5亩,已经往家里拉了十几车稻谷了。”说起今年的收成,胡海林笑得合不拢嘴,“我种的是新品种,加上雨水好,稻穗又大又饱满,一亩地增产50多公斤不成问题。”

胡海林是务庄稼的“老把式”。他种了60多亩地,其中水稻18亩,玉米、大豆套种40多亩。前两年,胡海林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收割机、两台旋耕机,基本实现耕种机械化。有了“好帮手”,胡海林不仅干活轻松了,种植效率也明显提升。

站在稻田旁抬眼望去,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几台收割机轰鸣作响,一辆辆满载稻谷的农用三轮车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

“这车装满了,赶紧拉回去晾晒,不要堵着路。”水稻收获期,闾关村最忙的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胡宝山,“庄稼人忙一年,就是为了这场秋收。稻子丰收了,大伙一个比一个高兴。”

闾关村有山有水,村民一直有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传统。近几年,闾关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推广土地托管等全链条服务和机械化耕作,全村850余亩水稻和600亩玉米、400亩大豆的品质和产量大幅提升。

9月中旬以来,闾关村的水稻进入收割期。“最近正是收获旺季,村里一共上了5台收割机,每天能收100亩左右。”扯过一把稻穗,胡宝山说,“从目前的收成来看,今年的水稻单产在550公斤以上,预计比去年增产10%。”

近年来,安康、汉中等水稻主产区通过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多收、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目前,全省160多万亩水稻和20多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水稻正有序收获。

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今年,我省玉米、大豆等秋粮面积达2914万亩,较上年增加45.4万亩,前期长势良好。随着丰收季的到来,各地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秋收秋种,全力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 园区里,遍地生“金”

“上工喽!”

9月13日清晨,在西安市临潼区任留街道南屯村,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20多名村民提着筐子、戴着手套,有说有笑地进了一片红薯地。不一会儿,地里就传来隆隆作响的机器声。

红薯收获机在前面开路,掀土、抖动后,一串串色泽红润的红薯被挖了出来,堆满了田垄。紧随其后的村民三五成群,麻利地去泥、分拣、装筐、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看这红薯长得多好,个头大、薯形正,一个得有半斤重,光这一筐,就能卖五六十元钱。”村民刘利娃和同伴蹲在地里,把红薯上的泥小心翼翼地扒掉后,再整整齐齐地码好放进筐里。

这里是西安市骊美薯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园区。这几天,园区里的红薯采挖已接近尾声,刘利娃每天5时就进地,一直到11时多才回家。“我一早上能挣100元。平时再干干零活,一年到头都歇不下。”用袖子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她又加快了手底下的速度。

对于刘利娃来说,辛勤的付出带给她的是一份稳稳的收入。而对于西安市骊美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骆斌来说,这满满的收成则是对丰收最好的诠释。

“今天挖了7500公斤红薯,拉了满满4车。线上线下齐发力,根本不愁卖。”在骆斌的眼里,丰收不只是地里这些沾着泥土的红薯,还有棚里那些散发着清香的瓜果。

秋日的中午,太阳明晃晃地晒着。在黄瓜大棚和哈密瓜大棚转了一圈,骆斌就出了一身汗。站在一处阴凉下,他掰着手指算起了当下的收成:板栗红薯平均亩产3500公斤,一季能卖360多万元;大棚黄瓜已经摘了5茬,一茬收入2万多元;8个棚的哈密瓜也即将成熟,丰收在望……

远处最早挖完红薯的空地已经种上了小白菜,绿油油的小苗孕育着下一季的丰收。“那边的大棚里还种了辣椒、草莓和火龙果。这样一茬换一茬,地就不会闲着。”骆斌相信,只要人不懒,靠着这些地,一年四季都会有收成。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是古人对丰收画卷朴实而又生动的期望。如今,在三秦大地上,这幅画卷又增添了新的色彩与内涵:硕果压枝,稻黄鱼肥,香飘满园……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