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5日
岁月荏苒 《延水谣》歌声再起

话剧《延水谣》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柏桦文/图

80多年前,无数人唱着歌曲《延水谣》将自己的亲人、爱人送上战场。80多年后,一部话剧《延水谣》道尽了文艺战士以笔为剑的壮志豪情,唱响了炽热、瑰丽的青春之歌。

9月12日至17日,由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延水谣》首轮公开演出在西安新城剧场开展。该剧以三组人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串起抗战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的集体群像。每一个角色,都代表着一个真实的群体、一抹不容忘却的印记。让我们跟随《延水谣》,重回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1 以梦为马

以笔为剑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和文艺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他们来到鲁迅艺术学院,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寻得一方可以静心学习的乐土。他们在这里谈论柴可夫斯基、毕加索、西方戏剧,创作着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高雅艺术”:战士们听不懂的西方歌剧、缺乏美感而不被老百姓喜欢的写实派绘画、只有风花雪月的诗歌与文学……

当他们前往战斗一线,目睹了无辜百姓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亲历了警卫员为掩护他们而牺牲后,才看清了战争的残酷。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艺术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随后,一批批为工农兵服务、鼓舞军民士气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在各个革命根据地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因为格外真实,致使饰演黄世仁的演员被愤怒的群众围追堵截;深受百姓喜爱的《小放牛》等节目让演出队每到一地,都能循着观众留下的鸡蛋皮、花生壳被找到;以边区军民抗战生活为内容,改造自西洋艺术的木刻版画,开创了划时代的“革命化”“民族化”“人民性”的艺术风格……《延水谣》演出现场,伴随着舞台上每一位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成长,观众真正体会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使命。

舞台上,当剧中憨直可爱、有勇有谋的范团长牺牲的消息传来,文艺青年们悲愤高歌。沟壑交错的黄土高原上,高高耸立的宝塔山召唤着革命者奋勇向前,奔流不息的延河水裹挟着革命先烈的热血冲出这片土地的生命纹路,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穿越战火硝烟为抗战发出怒吼。舞台下,观众潸然泪下,那毫不逊色于枪炮的文艺力量在每个人的心中奔涌。激动之情化作歌声与演出合归一处,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剧场中响起。

2 创作人民文艺

展现时代精神

延安是新中国文艺出发地,设立于此的鲁迅艺术学院,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革命家、文艺家。在这里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

“我们一直想做一部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剧目,这个想法已经有四五年了。每次看到当年的图片和资料,就会既激动又好奇。当时极其艰难困苦的延安,是如何吸引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文艺人才突破重重封锁,跋山涉水来到此地?又是怎样的力量,让他们在经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后,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延水谣》应运而生。”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

在《延水谣》的创排阶段,演职人员多次前往延安体验生活,了解革命历史。他们住窑洞,学习革命歌曲、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切身体验当年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为了还原当时延安的风土人情,《延水谣》的导演、舞美、作曲,甚至服装设计师都特意前往延安生活一段时间,感受当地独特的地理人文风貌。

“《延水谣》的戏剧性、音乐性和以往的话剧完全不同。剧中出现的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不仅与剧情深度结合,伴随剧情发展相继呈现,而且在全新的编排中洋溢出青春的气息。舞美设计方面,则在最具代表性的延安元素上,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改造,让舞台效果既现代又有年代感。”任雪迎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诚如该剧导演傅勇凡所说:“宝塔山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精神宝塔,而延河水是养育了这样一群人的精神河流。只有理解了这个地方的水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在延安能够孕育出那么多充满革命激情与生活厚度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也是本剧以《延水谣》命名的用意。”

3 与人民同心

与时代同行

《延水谣》作为西安话剧院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1周年、西安话剧院建院70周年的献礼之作,甫一亮相就受到了业界专家、媒体、观众的广泛关注。演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评价说:“《延水谣》不但有人生的哲理,有历史功绩,还有文学理论的象征,有益于非专业的广大群众去观看。”

文化学者、作家肖云儒认为:“《延水谣》中的人物和场景唤醒了我对过往的回忆。我似乎能看到李伯钊、柯仲平、丁玲、陈学昭、张仃那一代艺术家的身影。《延水谣》更直接点出了《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张光年的形象。熟悉的身影点燃了那个时代鲜活的回忆,成为《延水谣》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来源。记载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很多,但是通过话剧舞台将80多年前的历史场景展现在现代观众面前,应该说西安话剧院开了一个好头。”

文艺评论家胡安忍表示:“《延水谣》很感人,动人心弦的剧情和着或低回或昂扬的音乐旋律,令人眼含热泪,心酸动情。这种审美效果,源自剧中那精神的碰撞、情感的缠绵、雅俗的融合。它使人直观感受到,延安革命文艺传统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而是理想与现实、高雅与通俗相互激荡并不断扬弃的创新过程。80多年过去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依然没有过时。以人民群众的视角审视我们的文艺作品,永远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不二途径。”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