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社会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9日
在“互换特产”中收获友谊

本报见习记者 李子言 记者 周明

近日,在网络社交软件小红书上,创作者阿妍发布了一条关于互换西安特产的图文,希望找人互换特产、体验不同美食文化。没过多久,在评论区就陆续出现了有交换意向的网友,来自浙江的网友小兔和阿妍最终达成交换协议。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和陕西的朋友互换特产,精心准备的浙江特产也希望陕西朋友能喜欢。”小兔感慨。

比起在网络上直接购买外地美食,如今的年轻人更喜欢开特产“盲盒”,即通过与网友互换特产,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精心推荐的地道美食,体验风味多样的饮食文化。

像开“盲盒”一样的互换特产,已成为许多年轻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方式,人们被交换过程中的未知和真诚而吸引。随着社交媒体的话题性传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互换特产的活动中来。

谈起互换特产这种新的社交方式的流行,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冯庆表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个体的社交需求也从现实转向了虚拟社区。互换特产现象,反映了个体在虚拟社区中寻求社会认同和身份联系的这种需求。

在专家看来,当地特产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符号。互换特产不仅能够让人体验到拆盲盒式的新奇感,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使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人们能够接触并了解对方的地方文化,甚至建立一种信任感。

“互换特产能够从情感上将人与人进行联结,满足个体在社交网络上被理解、被尊重的愿望,其意义远远超过物品本身的价值。”冯庆告诉记者。

8月26日,网友翟子在某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和青岛网友之间的一次互换特产的愉快经历。

和翟子互换特产的是一位来自青岛的高中生,她给翟子寄了一大箱青岛特产,还在每个特产的包装袋上贴上便利贴并配以文字介绍:“糖火烧和小蛋糕,是我小时候经常吃的,不知道你们那里有吗?寄过来给你尝尝。”“山东煎饼,这个拿来卷菜吃也可以。”这些暖心文字,让远在海南的翟子非常感动。

“见字如面,这些小纸条让我仿佛见到了远在青岛的朋友,也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我觉得这就是互换特产的意义。”翟子表示。

这样的意义,让年轻人格外看重。不过,一些现实的问题仍值得关注。

通常情况下,互换特产都是本着善意且平等的交换原则进行的,双方会提前协商好总价,然后按照规定价格进行采购。但一些网友坦言,在实际互换过程中不免有过被骗的经历。

近日,网友豆豆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自己一次失败的交换经历:“我这边的特产寄出去后,对方刚开始是拖延,后来就直接不理我了。”

经验丰富的网友建议,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进行特产互换应提高防骗意识。已经互换过多次特产的网友沈钰表示,在选定对象前,可先了解对方的账户信息,对于私密账号和无作品的账号要多加防备;在购买特产之前,要事先定好总价,以免双方所购产品价值差距过大;在邮寄快递时,最好约定同一时间邮寄,一旦对方出现找借口拖延邮寄的情况,则可及时联系客服拦截快递。

北京市盈科(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马文利表示,互换特产本身属于双方自愿行为,如果在交换过程中存在主观恶意行为,比如对方收到快递后就拉黑,其行为则会构成民事欺诈,对方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互换特产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可能会有不法分子或者爱贪便宜的人钻空子,大家要提高警惕。”马文利特别提醒。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