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张辰
入秋后的清河国家湿地公园,天蓝如洗、河水澄澈、青山葱郁、飞鸟轻舞,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构建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三原县的“颜值担当”。
由于工业发展和环保意识淡漠,昔日的清河污浊不堪、气味难闻,是周边群众避之不及的“臭水沟”。通过公益诉讼案件审判,清河恢复曾经的模样。现在,清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Ⅳ类。生态的改善,吸引了白鹭、翠鸟等20多种鸟类安家,每天有近万人前来游园。
听当地人说,不光是邻县的人喜欢来此,到了周末,西安人也开着车来这里逛,热闹得很。
清河之变是陕西省环境资源案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建立起融保林、护山、守水、防污、助碳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司法修复系统,夯实打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基础。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从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再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
家住三原县的李强深有感触地说:“我从小在清河边长大。清河从‘丑’变‘美’,确实来之不易。通过普法宣传,周围的群众也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