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肖倩 通讯员 武朝旭
“现在巡山和原来不一样了,上山砍柴、盗伐林木的人少了,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防火、防治病虫害等。” 护林员田宜平欣慰地说,这与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宜君县森林覆盖率54.83%,可谓林业大县。近年来,宜君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不渝走“生态兴县”发展道路,持续推进绿化造林,抓好县域绿化提升,稳步提高森林质量,先后获得全省首个中国气候宜居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称号。
荣誉背后,是宜君县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宜君县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李鹏说:“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宜君县加快建立‘一管三防’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林长制管理体系。全县聘用生态护林员350名,6镇1乡1街道2个综合服务中心均建立镇级林长制,117个村推行村级林长制工作模式,推动了林长制工作稳步开展。”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宜君县立足实际,加强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走出了一条“既能护林,又能富民”的绿色发展新路。
在太安镇的森林深处,“藏”着陈硕士和他的中华老蜂蜜。“宜君县太安镇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天然的养蜂场。” 养蜂人陈硕士说,“我的蜂蜜一年能卖八九十万元。此外,我还成立了蜜蜂养殖服务队,带动蜂农增收。景丰村现有23户群众养蜂,每户的蜂蜜年纯利润都在8000元以上。靠着自然资源和政府支持,我们真正把‘美丽资源’变成了‘美丽经济’。”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得益于当地的转型发展。行驶在五里镇的路上,青山绿水环绕间,成片的光伏发电板像泛着波光的河流;在宜君县哭泉镇的高山上,一座座大型风电设施加速运转。宜君县风电和光伏项目年节约精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3万吨、减排烟尘1100吨。这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扶贫产业,为宜君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涂抹上绿色生态底色。
在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内,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作为农业大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这里的原材料优良产区,形成了康庄果茶、锦穗颐和、秦酒酒业等生态型企业矩阵。“更多类似企业入驻后,宜君县不仅实现产业领域的突破,增强了内生动力,还让‘生态’基因薪火传承,让绿色低碳成为一张闪亮名片。”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长孙学丰说。
山水相依、森林环抱的宜君县,正不断开发着丰富的旅游业态,建成了“两山一湖一田一谷一园”六大精品景区,“宜君梯田”已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来自洛川的田女士说:“一直以为宜君没有梯田,没想到这里的梯田这么美。我是带孩子过来玩的,让孩子了解农耕文化,很有教育意义。”
目前,宜君县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6家。截至6月底,全县旅游接待人数114.9万人次,同比增长71.5%;旅游综合收入6.03亿元,同比增长79.9%。
今天的宜君人,有着前所未有的自信。他们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植于心,统筹各方资源,集中力量,一茬接着一茬干,正加速奔跑在一条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生态文明实践创新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