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毋燕
陕西的文学传统源远流长,从《诗经》到汉赋、唐诗、唐传奇,再到延安文艺、当代陕西文学,都光华璀璨。深受陕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革命文化淬炼,当代陕西作家在与时代同行、砥砺前进中创作了一部部凝聚时代精神、饱含民族气息、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
当代陕西文学蕴含丰厚的革命元素。延安是新中国文艺的出发地,也是当代陕西文学的源头。从延安走出的柳青、杜鹏程、柯仲平、马健翎等老一辈陕西作家都曾在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上淬炼灵魂、滋养初心。当代陕西作家满怀革命热情,以多元的文学创作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展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时的历史画卷,塑造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柳青的《创业史》体现着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李若冰走进柴达木盆地,创作了《柴达木手记》,展现西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高昂热情。王汶石的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和小说《黑凤》等作品,记录人民公社时期渭水流域陕西农民投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社会洪流中的感人事件。还有戈壁舟的诗集《别延安》《延河照样流》。这些作品共同构筑起红色革命题材全景式的陕西文学图册。
改革开放后,陕西作家仍然显现出坚定不渝地赓续革命精神的写作传统。贾平凹的《满月儿》以诗意手法写出人们心中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邹志安的《支书下台唱大戏》展现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1993年的“陕军东征”中,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将革命文化与陕北历史融合起来,谱写出一曲红色革命在陕北黄土高原发展的高原史诗。陈忠实的《白鹿原》同样充满宏大壮烈的革命场景描写。
当代陕西文学植根于深厚的人民性。活跃在陕西文坛的作家大多有着很深厚的乡土、农民情结,对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样态寄予深厚的感情。20世纪50年代,柳青扎根西安郊区的农村。长安十四年是柳青深入生活,在社会生活中锤炼精神,塑造作家主体精神的时期。柳青在皇甫村生活时,穿着老农的对襟大褂、老布鞋,说关中方言,完完全全将自己融入人民群众中去,默默地为人民,诚挚地写人民,最终凝结成《创业史》。陈忠实的创作始终面对脚下的土地和白鹿原上的村民。《白鹿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人物精神钩沉中,书写中国农民和乡村社会的心灵裂变。农民的儿子路遥,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更是充满关切之情,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多次深入煤矿,体验矿工的艰辛生活。《平凡的世界》也因此从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中国农村伟大变革的历史画卷。
贾平凹的作品勾勒农民生活图景,展现时代大变革里中国农民的生存际遇与生命样态。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主角》《喜剧》等作品,也都坚持为小人物树碑立传,呈现普通人的生命光环和价值。
在陕西文学中有一条极为清晰的传统文化脉络。深厚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独具地理标识和地域特色的陕西故事,以及“史诗品格”“乡土气息”,都是陕西文学的关键词。从柳青的《创业史》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再到陈忠实的《白鹿原》,陕西作家都显现着强有力的史诗意识,在创作气韵、文化源流和文本风格上都可见《史记》的影响。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山本》表现出强烈的为时代存影、为历史存档的意识。司马迁的“实录”在当代陕西文学中表现为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和手法,在陕西地域文化滋养下不断推陈出新,并在柳青、路遥、陈忠实笔下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新文学样态和表现形式。
在陕西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老秦人一直保持着干事创业的“拧劲”。陈忠实对儒家文化的体认、对关学思想的文学呈现;贾平凹的作品透显秦骨楚韵的审美风格;高建群和红柯对于游牧文化的挖掘;杨争光在“西部传奇”中创造的荒漠蛮荒质感,都显现出当代陕西作家与传统文化的深层关系,凸显出陕西地域浓郁的民俗风情。
当代陕西文学更饱含现代性。无论是作家的创作思想和理念、作家主体精神塑造,还是创作手法,都展现出广阔的图景。在柳青、王汶石“十七年”时期陕西作家文本中展现出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义无反顾的文化心理,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蕴藉着工人们投身祖国现代工业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的“寻根文学”思潮中,陈忠实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他融汇西方魔幻、心理剖析等手法解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最终创作出《白鹿原》。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谈及,自己曾列了一个囊括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书单。他对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肖洛霍夫、司汤达和艾特玛托夫等作家及其作品的喜爱,显现出他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中汲取营养的创作准备。也正因为此,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彰显出宏阔的壮美和深切的社会使命感。贾平凹这位极为传统,又充满现代意识的作家,对人性丑恶、贪婪的揭示,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对人类文明病的批判意识,本身就是现代化意识的体现。近年,弋舟推出的“人间纪年”系列(《丙申故事集》《丁酉故事集》《庚子故事集》《辛丑故事集》)作品,通过空间化叙事探寻人的时代处境和精神困惑,在个性创作与民族审美的张力中,拓展“现代”意义的文学想象。
纵观陕西文学,尊古而不复古,扎根黄土地,又与时俱进,在对人类文化精华与艺术经验的全面借鉴中,融通中外、熔铸古今。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陕西作家将继续扎根三秦大地,体验新时代陕西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新变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必将写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