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商洛曙光救援队队员在灾区转运物资。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晨曦
奔袭14个小时,跨越1000多公里,商洛曙光救援队到达河北省涿州市的水灾临时指挥部时,已是8月4日凌晨4时40分。
8月8日,完成救援任务回到商洛后,商洛曙光救援队负责人张晓敏告诉记者,收到支援涿州市孙家庄命令时,救援队大部分队员还在全省防汛演练大会现场。“当时回家都来不及吃饭,收拾完装备就出发了。路上碰上高速公路封闭,我们绕道潼关,到黄河边才吃了一顿简餐。紧接着,大家轮流开车,一刻不停赶往灾区。”张晓敏说。
一到指挥部,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因洪水冲断了桥梁,距指挥部95公里外的涞水县野三坡百里峡苟各庄与外界断联,包括游客在内的600余名群众被迫滞留,急需生活物资。
“救援一点都不能耽搁!我是洛南人,我的家乡这些年多次遭受水灾,我更能理解灾区被困群众生活的困难。”张晓敏深知情况紧急,救援刻不容缓!
商洛曙光救援队短暂休整后,8月4日天刚亮,队员们就带着矿泉水、方便面、面包等生活物资,开往苟各庄。
一开始,他们就遇到了困难。从指挥部到涞水县的道路因洪水被严重破坏,通行非常不便。此前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他们足足花了6个多小时。
到县上了解情况后,张晓敏得知前方道路无法继续开车,便果断决定:徒步送物资。
于是,商洛曙光救援队的队员们背着三四十公斤的物资,绕过桥梁,翻山越岭,沿着铁路不断向目的地进发。
作为商洛曙光救援队为数不多的女队员,闫亚妮毫不示弱。她背着5箱方便面、2箱火腿肠,一路上走在队伍的前面。
“负重这块我没问题。但因为没绳子,物资是用胶带缠起来背在身上的,走山路一滑,胶带越来越细,肩膀勒得生疼。”闫亚妮笑着回忆,后来她想了个好办法,把矿泉水空瓶子压扁,垫在肩膀处。
到达邢各庄时,救援队碰上了一件暖心事:当地村委会得知救援队在送物资,立刻热心地找了五六辆小三轮,送了救援队一段路,为救援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眼看就要到苟各庄时,路又断了。救援队员拼着一口气,继续徒步爬山2小时,终于把物资送到了村里。
被困了好几天的村民,看到救援队来了,全都跑了出来。看着面包、水、方便面这些生活物资发放到了每一个群众的手中,救援队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拿到一箱方便面后,哭着拉着我的手,不住说着感谢的话。那一刻,我也红了眼眶,觉得一切都值了。”洛南县曙光救援队队员赵月军说。
洪水无情,人间有爱。商洛曙光救援队队员一路上也收获了不少真情与感动。
“有一位从北京来的大哥,是洛南人。他从抖音上看到我们来河北救援后受到鼓舞,就开车从北京出发,拉了一车物资送到灾区来。因为交通不便,原本1小时的路程,他开了4个多小时才到。到灾区一线后,因为没有信号,他在车上等了一晚。直到第2天,我们才通过卫星电话联系到他,最终把他带来的物资送到了群众手里。”张晓敏感慨,面对灾难,大家守望相助,陌生人因为爱心联系在一起,共同帮助受困群众,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8月6日,通往苟各庄的道路疏通,救援大部队得以进入村庄。作为第一支进入苟各庄的队伍,商洛曙光救援队为群众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
“从涿州返程时,不少群众都来送行。不开车窗,显得我们不礼貌;打开车窗,群众就使劲往车里塞东西,拦都拦不住。有送水的,有送面包的,甚至还有群众买了驴肉火烧往车里扔。”张晓敏笑着说,那一刻,队员们都红了眼眶。
据了解,此次河北抗洪救援行动中,陕西曙光救援队在涿州设水灾临时指挥部,共有我省各地的13支队伍、136人参与了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