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教育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5日
暑期
那些活跃在文化场馆的学生志愿者

志愿者孙聪睿耐心地为孩子们做讲解。

志愿者李易洋说自己“爱上了非遗,认识到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小小图书管理员刘奕瑄在整理图书。

三秦都市报记者   夏明勤文/图

暑假期间,西安各大文化场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或手持导览图、维持场馆秩序,或热情讲解,助力知识传播。他们是学生志愿者,带着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坚守在不同的服务岗位上,或是为参加社会实践而来,或是希望近距离接触文博,抑或单纯为奉献一份爱心。尽管初衷各异,但沉浸在场馆中,他们同样收获了喜悦和满足。

■  “老”志愿者的新发现

7月20日10时,开馆一小时,陕西自然博物馆就迎来了客流高峰,25名志愿者在开馆前已经在各自负责的区域里就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二学生孙聪睿是这里的“老”志愿者,这是她第三年参加暑期志愿者活动。当天,她负责肯尼斯·贝林自然博物馆一楼展厅。身穿蓝色马甲的她一面巡馆维护场馆秩序,一面随时答复参观者的咨询,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微笑。“一天8个小时基本上要不停走动,每天都在1万步以上,当志愿者的另一个收获是运动健身。”孙聪睿笑着说。

肯尼斯·贝林自然博物馆展示了700余件世界珍稀野生动物标本,是我省目前体量最大的野生动物标本展示馆。沉浸式的展示方式,吸引了许多小朋友。人多的时候,孙聪睿要引导孩子们排队,提醒他们文明参观。“有个别孩子会喧哗吵闹,劝说一下,他们会马上改正过来,这样展馆的氛围就会比较好。”

3年的寒暑假志愿服务,在孙聪睿的记忆中留下了美好的画面。孙聪睿说:“父母都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我从小耳濡目染对自然馆很感兴趣。上大学后,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于是,我大一大二的寒暑假都来这里当志愿者。后来,因为疫情和考研的原因,中间停了几年。如今,我已是一名共产党员,更应热心公益服务。”

与大一大二时相比,孙聪睿觉得自然博物馆最大的变化是科普展示方式更先进,参观的小朋友更多。“来观展的小孩子与日俱增,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的这代人对个性化、体验感的需求,推动博物馆展陈不断迭代升级。科技展示、互动装置、多媒体展示、场景呈现等手段都让人大开眼界。”

■ 艺术生的“一眼热爱”

7月7日,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市民王阿姨盯着一组反映陕西人日常生活的关中泥塑仔细欣赏,间或回头和志愿者李易洋交流。

李易洋是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大二学生,利用假期到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学院当时为学生提供了好几家单位选择,李易洋“一眼就爱上了”非遗博物馆。“我学的专业不是文化遗产类,但艺术都是相通的。非遗中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密码,承载着历史变迁与文化记忆。在这里,我不仅能接触到传统艺术,还可以和不同层次的观众交流,非常充实。”李易洋说。

参加志愿活动以来,李易洋说自己学会了如何更好、更清晰地表达,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相处。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接触非遗传承老师,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爱上了非遗,认识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这个假期,拥有万余件展品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迎来参观高峰。“研学队伍明显增多,还常有外地来的大型旅行团,基本上每天都有两三个团队参观,人数在300人以上。”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部副主任李晴说,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博物馆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主要是协助维持展馆秩序,引导游客文明参观,回答市民游客的询问等。

采访当天,记者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看到,3名志愿者在各展馆之间巡走,提醒游客文明参观,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服务,让游客充分领略西安文化的独特魅力。

■ “上岗”名额需要“拼手速”

记者从西安多家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了解到,假期,许多场馆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学生志愿者招募活动。成为志愿者后,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文化场馆,品读展品背后的故事,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还将在志愿服务结束时获得公共文化场馆颁发的志愿服务证书和社会实践证明。

志愿者招募通知一般会在各文博场馆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报名的人很多,有些名额甚至需要“拼手速”。7月12日上午,由西安图书馆、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主办的“暑期,做个小小图书管理员”社会实践活动开幕式在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举行。现场,来自西安市不同区域和学校的孩子们,正式成为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2023年暑期的小小图书管理员。

“为了当志愿者,我等了足足一年。”10岁的刘奕瑄告诉记者,他是西光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去年秋季开学时,听同学骄傲地说起当小志愿者的经历,便期待着自己也能为大家服务。于是,刘奕瑄的妈妈一直帮他留意着今年的报名信息,并在报名信息发布后第一时间为他报了名。“每天的‘上岗’时间段,有好多人在抢,需要‘拼手速’才行。”刘奕瑄说。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馆长肖海英介绍,“暑期,做个小小图书管理员”社会实践活动自2021年举办以来,获得了许多家长的支持和孩子们的喜爱。3年时间里,来自北京、广东、西安、咸阳、榆林、铜川的近400名小朋友参加了活动。今年的招募通知一经发布,小小图书管理员的“岗位”报名人数很快就突破100人。

■ 在服务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自然馆遍阅世界生物,在图书馆品味书香,在非遗博物馆探寻多彩民俗文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博场馆已成为传播知识、弘扬文化、培育精神的城市文化客厅,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类景点的热度与日俱增。这背后,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服务中,学生志愿者也正以自己的方式,自觉传递着文化和信仰,汇聚着青春力量。

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李易洋一起参加社会实践的共有10名同学。李易洋说:“国潮正成为主流,有人穿汉服,有人学习传统乐器和舞蹈,有人走进博物馆接受文化熏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传统文化。当志愿者后,我们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热爱,想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中,学生志愿者近距离触摸到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断向社会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孙聪睿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作出自己的努力。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希望帮助更多游客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认同。”

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西安市非遗博物馆馆长白利群看来,志愿者与文博场馆是一场“双向奔赴”。“一方面,志愿者提供了人性化服务,能让场馆用户体验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博场馆也能让志愿者和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展品,文化自信的种子被悄然播下。”

陕西自然博物馆党群工作部第二党支部书记薛钰介绍,每年寒暑假,因为游客增多,馆里每天都需要20名至25名志愿者。他说:“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不仅为场馆的服务工作注入了活力,更让社会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学生志愿者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文化的温情。”

“近年来,我省文博场馆不断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到此寻找诗与远方。越来越多的学生志愿者成为这股文旅新风的自觉推广者与引领者,他们在一言一行中,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了文化场馆的品牌影响力,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文化气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表示,“他们的服务不仅提升了文博场馆的服务水平,还在服务中展现着中华文化之美,坚定了中华儿女强大的文化自信。暑期志愿服务只是一个开始,相信他们已在更多人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这是时间的礼物,让我们静待花开!”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