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深度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5日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摹是书法家一生的功课

遆高亮在介绍自己的临帖作品。

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陕西巡展上,安徽作者的临创作品。

任志登的参展作品。 本版照片除题图外均由本报记者 师念摄

本报记者 师念 实习生 李一苇

7月24日,“与古为新——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陕西巡展”在西安市鄠邑区开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书法爱好者热情高涨。为响应群众期盼,展览延期一周,8月7日闭幕。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数千年来,书法艺术高峰连绵,积淀丰厚,名家辈出,经典名篇不可胜数。通过临习古法追溯书法正脉真源,转化融合传统审美,书写时代正大气象,是书法实践的必由之路,更是攀登书法高峰的重要根基。

此次展览作品涵盖各书体门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书法界研习传统经典的阶段性成果,呈现出近年来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特征。陕西省书协主席陈建贡表示:“此次展览,将进一步激发陕西书法工作者对传统经典的理解、消化与吸收,对陕西书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书法史半部在陕西

书法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传播文明的载体,是培育人文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一门独特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陕西是汉字书法的摇篮。这里曾经有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盛世和最为绝美的真草隶篆,也孕育了众多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法大家。可以说,中国书法史半部在陕西。

在白水县仓颉庙,《仓圣鸟迹书碑》印证着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

在宝鸡,“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上刻凿着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博物馆里,一个个刻有金文的青铜器,表明当时文字更趋成熟;麟游县出土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视为“楷法极则”,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在渭南,有被称为“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的汉代《西岳华山庙碑》,李邕书法代表作行书碑刻的典范《云麾将军碑》等;在铜川,有以《姚伯多造像记》为代表的一批北魏造像。

在陕南,汉中有以《大开通》《石门颂》《石门铭》为代表的石门十三品,从中可清晰窥见中国书法由篆到隶再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在陕北,红石峡的古代摩崖石刻,题刻笔力雄健遒劲,诸家书法并存。

它们如同珍珠般散落于三秦大地,熠熠生辉。

西安碑林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书法石质宝库。这里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其中有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的《开成石经》;集“三帝”于一身,且融合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石台孝经碑》。这里也不乏众多名家石碑,如李斯的《峄山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此外,这里还有张旭、赵佶、黄庭坚、赵孟頫等书法家的书法手迹……

基于书法文脉的源远流长,也因三秦人性格的拙朴憨厚,这块土地化育出的三秦书风,在吸收帖的营养的同时,更张扬的是碑的骨力,成为独特的书法风景。

到了近现代,陕西书法界出了两位非常著名的书法大家。一位是生长于安康汉阴,被誉为“帖学第一”的沈尹默,书法界谓其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另一位是出生于咸阳三原,打通碑帖之学的于右任。他博采融汇,被誉为当代“中国草圣”。

如何更好地学习传承丰富的书法资源,是当代陕西书法人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书法讲究字字有来历,笔笔有出处。在当前书法艺术多元发展格局中,溯源典范之作,领会书法之妙,探究取法与风格的熔炼锻造,是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精进技艺、提升境界的最佳方法。

据陕西省书协秘书长田选军介绍,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取法多元,上自商周,下迄清末,甲骨、钟鼎、简帛、碑版、刻石、法帖均有涉猎,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展览采用一临一创的形式并列展出,展现出作者对传统的消化和反刍能力。此外,为进一步拓展展览的公共教育功能,本次展览作品介绍中都设有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可见展陈经典作品图片、文献史料以及作者的临创心得。

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张琳认为,此次全国第三届临帖展陕西巡展,将激励陕西书法工作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传统,关注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经典之作,开启陕西书法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古人经典法帖中汲取营养

帖学历史悠久,由篆隶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而五体皆备,特别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将其更加完善成熟,形成了完备的笔法与书体。碑学始于宋代,兴盛于清代中叶以后。清代阮元倡导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评审委员会委员遆高亮从小临习碑帖,至今已有50年临习经历。在他看来,“就像戏剧演员需要天天练功一样,临摹是书法家一生的功课。”

从古人的经典法帖中汲取营养,再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书法家成功的不二法门。据遆高亮介绍,临摹分为对临、背临等方式。临习的方法,起初要实临,从工具到载体,尽量要与古人保持一致,以走进古人内心。接着要有鉴别地进行取舍吸纳,形成自我风格;最终要融会贯通,化为己用,把技法转换为一种肌肉记忆。而好的创作则是吸百家之长,融入自身学养以及个人情感。

遆高亮坦言:“行家通过一个人作品中的笔法、结构、章法、墨彩能够辨别他是否认认真真临过帖,甚至还能窥见作者的人品性情。”

练习书法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增加生活情趣。通过临帖,可以养成浩然之气,写的字会有正大气象。遆高亮认为,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陕西巡展,可以引导广大书法爱好者向古人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理解。

中国书协第七届理事史星文,十二年习帖,十二年习碑,十二年习草。在习帖中,他以历代优秀帖学为蓝本上下求索,千锤百炼。

帖学讲笔墨,讲气韵,大多能准确地反映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时空观,进而彰显书法的写意。史星文介绍:“中国书史上的三大行书,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者放浪形骸,纵情笔墨,穿越时空,发悲悯情怀,而成千古绝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作者满怀忠义,笔如刀枪,满腔忧愤,化成点点墨痕,而成千古檄文;苏轼的《寒食帖》,作者身处逆境,苦雨疾风,高怀旷朗,而成旷代豪歌。可以说,三大行书堪称帖学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性、艺术性卓然高标,书文双桨并荡,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其光芒辉映中国书史。”

史星文认为,从临习到创作的转化犹如蚕食桑叶,吐丝作茧,破茧而成为飞蛾。他说:“这是漫长痛苦的磨炼。大苦则大乐,艺术最终眷顾的也正是那些痴者愚人。”

今年84岁的李殿清,是书法大师卫俊秀的弟子。在他看来,书家应当选择古人经典中的经典进行临习,从大量作品中选择精华作品。同时,他认为,人在不同年龄应该临习不同作品。以颜真卿的书帖为例,书法爱好者年轻时应当临《多宝塔碑》,之后临《颜勤礼碑》,中年临《麻姑仙坛记》,到了老年再临《祭侄文稿》,最终回归到崇高的情怀当中。

临好帖首先要找对经典,其次拿到帖后自己观看,分析字的大小,线条的运动方式,字与字的间距。此外,还应注意字帖的总体布局与章法结构。

“书法之美在于其点画、结构、距离和墨色的多样性。正是这些不同之处赋予了书法千变万化的魅力。好的书法家应当像围棋高手一样,每次出手都有创新。”李殿清说。

在李殿清看来,书法最忌讳做作与扭捏,一旦创作过程中出现矫揉造作的痕迹,作品就会变俗。一俗就伪,进而作品会失去书法真善美的本质。

对于如何在临习中实现创新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李殿清直言:“我学了五十多种字体风格,最终才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我兼修美学、文学、宗教学等各类学问。但更重要的是努力去做一个好人,因为字反映人的心境,衡量人的品性。”

塑造经典之后的经典

此次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陕西共有7位作者的作品入选。张静雷是其中之一。

张静雷从小学接触书法,最初临习颜真卿《颜勤礼碑》《多宝塔碑》,后研习王羲之与王献之行草书与手札。2014年起,张静雷主攻汉隶,先后以《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封龙山碑》为范本,临习多年。“临帖犹如蜜蜂采百花酿蜂蜜,人吃五谷杂粮长成自己的身体。”张静雷说,“通过临习经典书法作品,书法家与经典对话,将经典艺术再生发、再创作,从而形成自身的风格,塑造经典之后的经典。”

本次张静雷参展临创作品为《鲜于璜碑》。据他介绍:“《鲜于璜碑》与《张迁碑》和《西狭颂》风格类似,方正厚重。因此在创作中,我将《鲜于璜碑》中缺少的字依据其他两帖补入,再掺入篆书的笔意,让作品显得更为高古。”

每一次进步与成长都要付出艰辛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在准备第十一届国展时,为了使1000多字的作品气韵畅通,张静雷在一天内连续书写10个小时。同样,在准备本次展览中,为了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张静雷集中将同一作品书写了几十遍。

张静雷说:“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使大家看到目前全国最高水平的临创作品,具有标杆意义,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方向。”

此次陕西入选的作者中,有两位都来自渭南高新区,一位是任志登,一位是王自力。

任志登临摹的作品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2013年至2015年,他临摹此帖数百遍。任志登回忆:“当时临得多了,便感手熟而俗,于是开始补习篆隶、行书,兼写楷书。在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征稿之前,我几乎没有再临过《平复帖》。”

此次备展时,任志登临完一遍《平复帖》,感到颇有古意,便在之后半个月里临摹了八幅,其中两幅以创作意识完成,参展作品便是其一。

“因为临创作品自然过渡,相互生发,所以创作起来并不费力。”任志登介绍,“《平复帖》是过渡时期的草书,从章草来,到今草去,所以创作作品参以汉简用笔和草法,也融入了今草的气息和书写节奏。”

任志登表示:“作为一名爱好者,我通过参加展览培训和近几年攻读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系统学习,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临创意识和能力。这得益于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组织的一系列讲座培训和良好的书法生态,也得益于地方书协对书法事业的重视和对书法人才的培养。”

王自力参展的临习作品是西晋索靖的《月仪帖》。她坦言在自己临习该帖五年的时间中,历经了三个不同阶段。

“最初,我从中读出《月仪帖》端庄优雅、简洁沉稳的特点,便用楷书的笔法去临习。第二阶段,我从《月仪帖》流畅的线条、自然的结构中,读出其字里行间的生动气韵,于是选择用行书的笔意临习。到了第三个阶段,我发现《月仪帖》轻重顿挫极富变化,富有浓郁的古朴气息,因此尝试用隶书的笔意临习。”王自力介绍。

正是在这种反复的解读与临习到再认识的不断实践中,王自力对《月仪帖》的临习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月仪帖》是碑刻作品,碑不像帖一样能够很直观地让人看到笔触、气息、墨色变化以及书写节奏,所以我力图在反复临习中还原《月仪帖》的书写状态。”王自力认为,“创作就是将深度临习的体会换一个书写内容进行表达。”

此次王自力创作作品为《王僧虔 〈论书〉节录》,是她将《月仪帖》置于魏晋时代背景下,对其特殊的历史面貌进行重新审视后,将其风格特点结合隶书用笔进行的一次大胆创作。字体大小错落有序,墨色变化明显,作品更有画面感、节奏感与冲击力。

王自力感慨:“临创都是在不断学习、总结、验证的过程。本届临帖展规模大、等级高,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书法临帖创作的整体风貌,为众多书法专业的从业人员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观赏临创转化的绝佳机会。”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