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董渺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时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走进博物馆,更多的是为了感悟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统计,今年暑期博物馆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232%,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数据表明,博物馆的文化教育意义是博物馆“热”的重要原因。发挥好博物馆“大学校”作用,不仅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还关乎着国家前途、民族未来。
文物本身古朴而沉静,应尝试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网络传播效应,利用各种云直播、云观展、云听游、云学游等,让厚重的历史以更加轻松、有趣、活泼的方式打开。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将5G、VR、AR等新技术融入其中,使文化遗产内容可视化、历史信息情景化;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在遗址上打造沉浸式体验,以原貌、原尺度立体标识展示,让宋韵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些都是以活泼的方式打开厚重历史的具体实践、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博物馆是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不同地域的博物馆蕴藏的文化也各有特色。博物馆之美,就在于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各地应依托独特地域文化资源,开辟新路径、形成新优势,让“别具一格”汇聚起更多人气。西安半坡博物馆研学者通过钻木取火、制作陶埙等体验项目感受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探寻史前文明;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结合地方独特环境资源,打造延伸至40米深长江水下的“时空隧道”。这些做法启示我们: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仅可以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还能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