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8月12日,西线采访团走进悬泉置遗址,了解2000多年前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 三秦都市报记者 马昭摄
本报讯 (三秦都市报记者 谢斌)8月12日,“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西线采访团走进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了解2000多年前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这里出土的大量汉简,揭开了汉王朝经丝绸之路东段传递律令、上报军情、接待国宾的秘密……
悬泉置遗址坐落在甘肃西部河西走廊汉唐丝绸之路的东西大道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大型驿站遗址。这个驿站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始,延续使用至魏晋时期。
“悬泉置遗址是1990年至1992年间发掘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汉晋驿置机构。”悬泉置遗址保护所所长武进文说,在三年的发掘中,悬泉置遗址出土简牍文书、帛书、纸质文书、丝织品、农作物、家畜骨骼等各类文物7万余件。依照汉简记载,从长安到敦煌,丝绸之路沿线设有80多个驿站,悬泉置是唯一一个经过发掘的驿站。可以说,悬泉置的发掘是丝绸之路考古学上的“伟大发现”。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大量简牍,记录了悬泉置吏马驰行和各种使用传车、传马以及接待过往各种人物的历史,都与文献相印证。因此,专家认为悬泉置是建立在河西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于一体的综合机构,即传置。
为更好地保护悬泉置遗址,文物保护部门划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沿边界设置了保护界桩,沿遗址遗存的分布范围设置了围栏。遵循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干预原则,遗址区仅标识出了遗址边界、院墙、房屋、马厩、附属建筑等,并用木栈道铺设于上,便于游客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