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1日
共赴一场文学盛宴

本报记者 师念

这是一场文学的盛宴,一场思想的碰撞。

7月10日至7月27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陕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2023年第二期“百优”作家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学陕军”品牌,陕西省作家协会从2021年9月开始实施第二期“百优计划”,力争通过新一轮的五年扶持,努力形成优秀文学人才脱颖而出、拔尖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共同进步的生动局面。

2023年第二期“百优”作家高级研修班为期18天,分为培训与采访调研两个阶段。培训中,国内知名教授、评论家、文学家,历史、考古等领域的专家院士为学员们传经送宝。作品改稿会、现场教学、读书分享和讨论交流等活动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提升了培训效果。此外,作家们还前往汉中市汉台区、城固县、留坝县、洋县进行为期4天的采访调研,深入感受新时代山乡巨变。

“一次知识和文化的再造与升华”

“现实题材写作不是非黑即白,要有巨大的真实和巨大的感情。”7月10日,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以“关于文学的几个问题”为主题,从现实主义题材写作谈起,为“百优”作家讲授了开班第一课。

在接下来的培训中,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以“中国古典叙事资源的传承发展”为主题,解读了中国当代小说如何从古典文化和古典文学中寻找启示与道路,如何在小说文本中彰显中国智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以“诗与真”为主题,展示了文学之“真”的不同层面与肌理,解析了关于诗歌之真的若干层次和问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分别以“大地上的家乡”和“像风一样叙述”为主题,以他的代表作《一个人的村庄》为文本,阐述了写作的本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分别以“红楼梦的经典化过程”和“从卡佛的《大教堂》说起”为主题授课;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一枫以“文学中的城市”为主题,从乡土文学切入到对城市文学的探讨。

作家黄朴说:“这次培训让大家得到了一次知识和文化的再造与升华。一堂堂精彩的授课,为我们提升政治素养、培根铸魂,让我们能准确把握文艺事业的前进方向,取得更大成绩。”

“第一次清晰地看见自己作品的瑕疵”

7月19日至20日,第二期“百优”作家作品改稿会在西北大学举办。本次改稿会对6位“百优”作家的作品进行全方位剖析和批评。改稿会邀请了“百优”导师书面改稿,评论家与国内大刊、大社编辑现场改稿。改稿会采取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全体“百优”作家均可对书稿提出意见建议。

这是一次关于文学、关于作品、关于写作的深入探讨。6名“百优”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诗歌、非虚构文学、儿童文学作品得到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剖析。

携作品参加改稿会的作家刘国欣感慨:“改稿如同照镜。第一次清晰地看见自己作品的瑕疵。改稿老师们的观点与我平日的观点形成碰撞,使我收获颇多。”

改稿会中,几位老师对赵韦的非虚构作品《侠客行》的整体结构、文本叙事,以及文中很多细节表述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并且进一步指出该题材可进行其他文体创作的可能性。对此,赵韦表示:“老师对稿件的精准诊断和提出的修改方向,让我心悦诚服。”

受到强烈触动的,不仅是6位被剖析作品的作家,在场的其他“百优”作家,同样感受到这场文学风暴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是来自沿海的文学东南风与来自内陆腹地的文学西北风在古城西安的交汇碰撞,为陕西文学带来了一场电闪雷鸣般的文学风暴。这场风暴,会使陕西这片文学高原上的树木,将自己的根扎得更深,将自己的干长得更壮,将自己的枝叶伸展得更为繁密。”赵韦说。

“我将继续不断走进生活的深处”

7月24日至27日,由陕西省作家协会、汉中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发挥文学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陕西省第二期“百优”作家走进汉中采访调研活动举行。

在城固县博望镇张骞纪念馆,作家们感知古丝绸之路开拓者的丰功伟绩;在城固县博物馆,作家们探秘宝山遗址历史遗存,领略城洋青铜器的独特魅力。

在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作家们了解以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展示农耕文化、开发农业旅游为主线的农旅融合模式;在武关驿镇武河口村,感受通过乡村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生态休闲观光的特色乡村旅游体系;在张良庙博物馆,欣赏石刻、碑题、古楹联等;在营盘镇国际青少年足球研训基地,感受当地依托足球基地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成果;在狮子沟牧场,体验美好自然风光。

作家们在洋县蔡伦墓祠景区,通过观看纸匠师傅现场演示的“蔡侯纸”手工抄造过程,了解中国造纸文化;在龙亭田园荷蛙荷鱼共生基地,感受亩产“千斤粮、万斤蛙、十万元收益”的新型农业模式;在长青华阳景区,观看珍稀动物;在华阳镇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探寻红军在此书写的辉煌革命历史以及那段峥嵘岁月。

诗人左右的故乡在商洛,他说:“汉中和商洛在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次汉中行,让我有了更多的写作灵感。”

网络作家史美垚认为,作家群体应发挥自身优势,深挖现有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还应挖掘并打造汉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

一个作家不能局限在自我的小生活里。作家范墩子说:“我长期生活在关中。这次到汉中采风,我看到了许多有意思的生活现场,尤其是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和谐安宁的乡村生活。在未来的写作道路上,我将继续不断走进生活的深处,在厚重的民间土壤中吸收养分,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接力创作文艺精品。”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