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科技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8日
新时代呼唤创作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
借助幻想,增添科学的乐趣

浩瀚的太空是科幻创作的永恒主题,总是引人无限遐想。图为在西安九号宇宙航天探索中心,一位小朋友在展品前驻足良久。 本报记者 张梅摄

优秀的科幻作品中往往蕴含大量的科学知识,能激发学习兴趣。图为一位小朋友在陕西科技馆反复操作地磁感应相关展品。 本报记者 张梅摄

本报记者 张梅 实习生 房欣怡

随着《流浪地球2》《三体》的上线,一股科幻风悄然刮起。从小说到影视,中国的科幻原创作品持续走红。

《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科幻阅读产业总体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12.6%;科幻影视产业总营收83.5亿元,同比增长16.1%,科幻产业正蓬勃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支持科普展品研发与科幻作品创作以强化科普能力建设。

科幻作品和科普有什么关系?如何做好科幻作品创作?日前,记者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科幻协会进行了采访。

优秀科幻作品具有重要科普意义

对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李文洁而言,科幻作品不仅仅意味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激发想象力、窥见科学的一扇大门。

“接触科幻作品,不仅让我接触到了瑰丽的幻想世界,也让我了解到许多科学知识,学到科学思维,还开阔了眼界。”李文洁介绍,她通过阅读科幻小说《呼吸》《你一生的故事》,对熵增定律、语言语义等概念和专业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科幻作品虽不是科学著作,但能借助幻想增添科学的乐趣,把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易于接受。“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最先有意识地强调科幻作品的知识传播功能。他的著作《海底两万里》融合了大量的地理、历史、生物、气象知识,广受读者喜爱。“第一次接触《海底两万里》时,我就喜欢上了这部小说,知识性与趣味性充分彰显!”李文洁说。

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文学与影视文化研究所所长王瑶看来,阅读科幻作品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使其更有批判精神、好奇心、创造力。从事科幻文学与文化研究教学之余,王瑶也活跃在创作领域,创作了《关妖精的瓶子》《晚安,忧郁》《铁月亮》等大量科幻作品,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出于让更多学生接触科幻、喜爱科幻的目的,王瑶在校内开设了科幻与想象力的选修课,并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科幻协会的指导老师。“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也带来了一系列跨学科的新问题。”王瑶说,“一方面,我希望通过开设科幻课程让学生多了解前沿科技,多思考,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我希望能指导对科幻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创作,让更多人加入到科幻创作的队伍里来。”

创作需兼具科学与人文素养

时代呼唤优秀的科幻作品,也给科幻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那么,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科幻作品?在采访中,大家纷纷表示,创作出好的科幻作品,要兼具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技术爆炸时代,很多新技术从想象变为现实,科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投射社会发展的寓言。“在科幻作品的创作中,用核心科学概念串联整个故事脉络尤为重要,对科幻创作者的科学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一些经典作品里会常常出现黑洞、时间旅行等深奥的概念,想要表达清楚、巧妙利用,创作者就需要了解相对论等知识。”李文洁认为。

“在这个现实技术不断回应科幻想象的时代,留给创作者合理想象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例如,曾经的脑机接口、数字生命体等科幻概念都正在加速照进现实。”西安交通大学科幻协会会员刘沛麟介绍,“科幻作家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里所涉及的虚拟网络直播技术正在成为现实。不久前,这种设定看起来还非常超前,但最近,网络上已经出现了许多虚拟主播。你会惊觉,小说已经成为现实。”

“科幻创作要求创作者必须时刻去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一些好的科幻作品往往涉及前沿理论,能充分反映出科技发展的趋势。”西安交通大学科幻协会会员阚云舒表示。

“科幻小说是一种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通过想象和创造构建未来世界的文学体裁,这就要求科幻作品要注重人文性。如何将科学巧妙地与文学相结合也是创作的难点。”西安交通大学科幻协会会员雷升源对此体会颇深。作为一名科幻爱好者,他阅读过大量科幻作品。他认为,有些作品因为塞入大量公式,阅读体验比较差,甚至引发读者强烈不满。

“在进行科幻作品创作时,我们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要强调通俗性,要充分考虑读者群体的特点。科幻小说不是科学研究报告,它是一种文学体裁,创作要面向大众才行。”雷升源认为。

为科幻创作搭建平台

尽管近年来涌现出《三体》《流浪地球》等优秀的科幻作品,但仍是凤毛麟角,人们期待更多更精彩的科幻作品不断出现。

高校作为科幻爱好者的聚集地,将科幻相关课程引入课堂,对激发创作热情是一个好尝试。王瑶认为,大学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接触、讨论科幻作品,甚至去尝试写作的机会。“喜欢科幻对很多人来讲是个本能的事情。大学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能探索自身兴趣,得到方法引导,让学生能有机会把科幻兴趣与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她说。

王瑶的很多学生都热衷于科幻创作。其中,2021级硕士生牛煜琛的作品《至爱西比尔》获得了第十届“未来科幻大师奖”三等奖。

依托社团,举办线下活动也有利于激励更多人参与创作,推动科幻事业发展。西安交通大学科幻协会多次举办科幻征文、科幻写作接龙、线下观影活动,反响热烈。仅第一届西安交通大学科幻协会“星痕杯”高校科幻征文,就收到投稿108篇。

“如果社团活动能有专属活动室,有更充裕的资金支持,审批流程能够适当简化,搭建起一个促进多方沟通的平台,那么,高校科幻活动的开展一定会更加顺畅。”阚云舒说。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为推广科幻作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作为科幻爱好者,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师刘彦多年前参与过《科幻世界》杂志社俄语作品翻译工作。她认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不均衡,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是以文字形式呈现,未来产业发展还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多模态叙事,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当前,科幻小说改编创作的空间非常大,并不一定需要盯着大制作,网剧、动画、游戏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科幻产业也应该去尝试更多的媒介形态。”王瑶建议。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