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马海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考察时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持续创新者,当代中国文化的积极开拓者、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使其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张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适合其生长的文化沃土,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得以在中国根深叶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觉自信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影响力高度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自强才有坚实的根基,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日益繁荣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必须在守护好中华文脉的基础上,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现代化视域下不断转化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适应性和共生性。
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百年历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动力。新时代新征程,守护好中华文脉, 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全面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将其中的优秀因素充分挖掘出来,用以培根铸魂,同时汲取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精髓。
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当代解读。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服务,需要结合时代需要、时代价值、时代发展对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解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必须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表达形式。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这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丰富载体、创新形式,需要构建文化新生机新生态,需要注入新动力、提供新动能,这样才能创造出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的内容。要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的全新阐释,在传统的讲故事之中融入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媒体元素,使讲述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便于群众理解、感知。例如《国家宝藏》节目用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让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面对全民即网民的现状,可利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辐射范围,提升传播速度、拓展传播空间,给大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善于创制、运用新场景吸引和浸润大众,在全社会形成诗词热、国学热、国风热和文物热等,创新形式、注重体验。如各地大中小学纷纷举办的“校园诗词大会”、传统节日(气)雅集等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各种新场景,有效发挥德以润身、以文化人的作用,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进而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的根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守护好中华文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强化人民群众对文化生命力、文化感召力与文化影响力的高度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出人民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主动精神,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