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卫生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2日
20年过去,赵辨琴已经记不起感谢信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感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个家庭坚持下去的希望”这句话,她却清楚地记得
102封感谢信

赵辨琴的部分信件。

赵辨琴正在写信。

7月21日,医护人员在赵辨琴家随访。

本报记者 张家祯文/图

生活有时会无情地将狰狞的一面强加给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然而,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有些人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感动,让生命沐浴在更加和煦的阳光下。

“白衣是你们的制服,微笑是你们的态度,你们为患者提供了最好的服务和帮助,你们为患者铺就了一条条通往健康的路,你们是患者的精神支柱……”

7月23日,81岁的赵辨琴从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出院后不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20年来,赵辨琴已经记不清自己、老伴、两个儿子在西安市中心医院住过多少次院。但她清楚地记得,20年来,自己给医院写下了102封感谢信。

■ “是他们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希望!”

赵辨琴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老伴常年患病,大儿子小钢(化名)患精神分裂症,小儿子小铁(化名)患癫痫合并精神分裂症。

2003年,61岁的赵辨琴突发脑梗,住进了西安市中心医院。

躺在病床上,想到行动不便的老伴,想到两个已经成年却依然需要自己照顾的儿子,想到自己患病以后可能再也无法照料家里,赵辨琴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对自己的病情,她也不抱多大希望——脑梗会导致行动不便,身边也没有熟人可以托付,她无法想象以后的生活。

然而,令赵辨琴没有想到的是,精心的检查,无微不至的问候,精准的用药和治疗,医院的大夫、护士对她没有丝毫怠慢,让她体会到家人般的呵护。20多天过去,赵辨琴顺利康复,行动自如,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这次住院,让赵辨琴对生活、对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回家后,她想,如果没有医生的成功救治,这个家也许就完了。她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在医院的经历,想由衷地表达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于是,她便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写下了给医院的第一封感想信。

20年过去,赵辨琴已经记不起感谢信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感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个家庭坚持下去的希望”这句话,她却清楚地记得。

那次住院,开启了赵辨琴和西安市中心医院的不解之缘。

两个儿子的疾病无法根治,时不时就会发作。身高只有1.55米的赵辨琴常常佝偻着身子,蹬着人力三轮车,带着两个身高1.8米的儿子往来穿梭于西安市中心医院和自家的老单元楼之间。

“快接一下三轮车!”“帮忙扶住孩子!”……西安市中心医院位于一处十字路口,门口总是车流湍急。值班的保安们每次看到赵辨琴,都会上前帮忙。

“按理说,三轮车是不能进医院的。但西安市中心医院允许我骑三轮车进入。每次看我骑三轮车来,医院的保安就推的推、拉的拉,齐心协力把我们接进去。”赵辨琴说,很多帮助过自己的保安她连名字都不知道。

原来,在西安市中心医院门诊办公室工作的高东康看到赵辨琴一家的情况,与医院相关部门协商后决定:赵辨琴每次带着儿子到医院看病时,可以骑着三轮车直接到达病区。

赵辨琴还患有肺结节等慢性病,几乎每年要住院治疗一两次。于是,医院将她加入肺结节管理群,并进行不定期随访。不管有多忙,时间有多晚,只要她在群里提问,副院长李建英都会在睡前回复她。

医院如亲人般的关怀,常常让赵辨琴感动得泪流满面。每次就诊、住院结束,她都会有感而发,给医院及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感谢信。久而久之,写感谢信,成为她抒发感情、表达对生活希望的重要寄托之一。

这一写,就是20年。

赵辨琴的想法很简单:“是他们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希望!这些帮助我的医生、护士、保安,还有社会爱心人士,保全了我们的家庭。我无以为报,就想把这份感激写下来。”

■ “你对我倾尽全力,我对你深信不疑!”

“我老伴走路不便,儿子又不能没人照顾。我去医院看病时,不得不带着两个儿子。”赵辨琴说。

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每次赵辨琴或者她的儿子需要住院时,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都会特意为赵辨琴一家腾出一间病房,方便他们相互照顾。

高东康退休时,把照顾赵辨琴一家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交给了医院防保科工作人员刘萍,还专门叮嘱神经内科主任刘志勤多多关照赵辨琴一家。

2017年,小铁精神分裂症复发,还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癫痫,情况非常危急。刘志勤接诊时,小铁抽搐十分严重,已接近昏迷。医生把小铁推入重症监护室紧急抢救,并下了病危通知书。

重症监护室门里的人生死未卜,门外的人如坐针毡。看见有医生、护士出来,其他患者家属都想上前问一下里边患者的病情。只有赵辨琴一个人坐在一边,不敢见医生。

“病人病情严重,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随时会危及生命,特下达病危通知”……医生先后下了8次病危通知书,那时的场景,赵辨琴历历在目。

赵辨琴第一次去重症监护室里看小铁时,小铁身上插满了管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周围的机器发出规律性鸣叫。看到这个场景,赵辨琴仰头向后差点瘫坐下去,幸亏重症监护室里的护士从后面扶住了她。

“我儿子是不是不行了?”赵辨琴声音颤抖着询问护士。

“您老放心,刘主任和我们一直守着呢。今天给小铁上了排痰机,他已经好多了。”

193天!在神经内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小铁终于转危为安。“我很感动,在小铁住院的日子里,赵奶奶从来没有质疑过我们的治疗方案。被患者信任是做医生最大的幸福!”刘志勤说。

“医护人员把一个生命垂危的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我怎么能不感激他们!”赵辨琴说。她再次把无法抑制的激动之情书写在长长的感谢信中。

“你对我倾尽全力,我对你深信不疑!”或许这才是医患间本来的样子。

2019年,小铁因骨质疏松发生了骨折。赵辨琴向刘萍求助,刘萍把情况告诉时任医务科科长的刘超。刘超立即带着骨科医生任波,骑着自行车奔赴赵辨琴家中。

小铁由于长期卧床,全身血管硬化,每次输液都比其他患者要多花数倍的时间。住院期间,主管护师张璐每次都耐心地为他做心理疏导,帮他调整到充分放松的状态后,再仔细找血管扎针。小铁还长期便秘,每次灌肠时,护士屈哲都守在身边,一守就是一两个小时,不嫌脏臭,直到彻底收拾干净才离开。

有一次在医院,小钢精神分裂症突然发作,情绪激动。医院的医生、护士、保安立即上前,像对待家人一样安抚小钢,又和赵辨琴一起将小钢转送到了精神专科医院……

前不久,赵辨琴住院时,小铁突然高热不退,还伴有意识模糊。刘志勤和医生杜晶晶立即赶到病房为小铁治疗,避免小铁因高热再次诱发基础病。神经内科护士长周彦芝还专门带着护理团队给小铁翻身、拍背、喂水、喂饭、喂药、做心理疏导……小铁很快转危为安。

“这样的点点滴滴太多太多,让我无法忘记。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帮助,我们娘儿仨走不到今天。”赵辨琴在感谢信中说。

这些年,西安市中心医院早已成为赵辨琴和儿子们的第二个家,而医护人员也早已将赵辨琴一家当成亲人。

■ “大爱延续的生命壮歌!”

7月21日,刘志勤、周彦芝、屈哲来到赵辨琴家随访,特地带来了小铁喜欢喝的八宝粥。躺在床上的小铁像看到了亲人,抬起手,开心地和他们打招呼。

2003年,周彦芝还是刚毕业进入医院的一名护士。20年来,她见证了医院的医护人员对赵辨琴一家的悉心呵护,也从赵辨琴身上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不只是医护工作者,医院的保安高乐在得知赵辨琴的情况后,也加入这场“爱心接力”。赵辨琴需要帮忙的时候,高乐总是倾尽全力。有一次,赵辨琴请护工需要支付5200元,钱不够,高乐偷偷帮她垫付了3000元。

平时,赵辨琴所在社区、残联的工作人员也为他们一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

2017年,赵辨琴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了有关器官捐献的文章。那一刻,她萌生了捐献遗体帮助更多人的想法。随后,赵辨琴询问了老伴和小钢、小铁的意愿,他们都表示赞同。那一年,赵辨琴一家四口都签写了遗体捐献登记表。

“大家对我的帮助,我无以回报。尽管能力有限,我也要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赵辨琴在给医院的感谢信中表示,两个孩子因为残疾都在享受国家低保,国家和社会对他们一家人照顾多年,以后,他们的遗体捐献给医学机构,可以救助其他家庭,也可以用于医学研究,挽救同儿子一样受病痛折磨的人。

在病房里,赵辨琴还向其他病友介绍器官捐献的善举,号召更多的人加入遗体捐献行列。在她的动员下,有好几对老年夫妇都联系红十字会,提出自愿捐献遗体。

2021年,赵辨琴的老伴离世。他的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一位患者,以另一种方式为他人点亮人生。

赵辨琴一家的义举,让医院的医护人员备受感动和鼓舞。李建英说:“为患者服务,是我们应尽的职责。而赵辨琴一家的义举,则是大爱延续的生命壮歌!”

生活的磨难把赵辨琴这位81岁的母亲磨炼成了“金刚之躯”。坚强的身躯下,她有着一颗充满善意和感恩的心。几乎每次出院,她都会写一两封感谢信,感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悉心照护,感谢社会各界的无私大爱。

这样的感谢信,医院许多科室都收到过。医护人员也被生命的不屈和伟大的母爱而深深感动着。

20年来,一场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共同演绎着人间真情!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