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齐小英 苗雨蒙
盛夏时节,雪域高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舞动着一抹抹“绿”。
难生草木的荒漠上,一群群身着迷彩服的官兵生龙活虎,在烈日下,在夜风里,展开一场场高原适应性实战化训练。
提升战斗力,使命勇担当。近日,驻陕西宝鸡陆军某部队紧贴实战背景,紧跟任务要求,千里机动奔赴高原,对各型装备技术性能进行全面测试,实战检验远程投送水平,锤炼官兵战斗意志。
训练场上,缺氧不缺精神。驻守地方,军民鱼水一家亲。
7月,接到紧急出动命令后,部队官兵按照战斗编组多梯队、多方向从营区整装出发。临行前,坚持34年为民服务的驻陕西宝鸡陆军某部队“红星服务队”队员专门前往驻地村庄,用爱心服务向群众暂作告别,把浓浓拥政爱民情播撒在三秦大地上。
走到哪里,就服务到哪里
7月4日,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寨子村村委会广场上,湛蓝的天空下,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美丽寨子 幸福家园”的宣传栏格外醒目。
8时许,广场上已经坐满了100多位中老年人。他们面前,悬挂着“弘扬雷锋精神 倡导时代新风”的红色横幅。
缝纫机、血压计、理发用具……横幅下,15名“红星服务队”队员正忙着把为民服务工具摆到位。
“大妈,您血压有些高,饮食要清淡,要适当运动呀……”给王引燕老人测完血压,“红星服务队”队员张贺迪嘱咐道。
村民王宝良认准“红星服务队”队员高亮的理发手艺,每次都要找他剪头发,“排会儿队,没关系。”
“这是我最爱穿的衬衣,袖口开了。”一会儿工夫,“红星服务队”队员朱猛就把缝好的衣服递给杨宗治老人。
“医保报销的流程是什么?”张桂珍老人和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听“红星服务队”队员柳训仔细讲解。
……
广场上,排队的人不急不躁地聊着;三五成群的老人眉开眼笑,像是节日里相聚的样子。许多村民说,“红星服务队”不仅带来了温暖,还带来了热闹。
看不到轰轰烈烈的场面,听不到豪言壮语,一件件小事让军民心连心。
“当兵远离家乡和亲人,短则两三年,长则一二十年。每次为群众服务时,我们都会想起自己年迈的父母。”在“红星服务队”已志愿服务20年的队长王志杰说,视驻地为故乡、把群众当亲人,也是一种尽孝方式。
铸魂育人,带兵带心。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34年来,我们坚持把学雷锋活动融入官兵日常,让每个官兵把无私奉献内化为应有品质。”部队政治工作部主任李世伟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这也是“红星服务队”的初心和使命。
1989年,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发出“向社会派遣青年志愿者”的号召,该部队拥政爱民模范连组建“红星服务队”。官兵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开展慰问军属、看望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等志愿活动。
走到哪里,就服务到哪里。
2017年,部队从外省移防到陕西宝鸡。营地在变,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五保户”杨知虎有哮喘病,低保户王保珍做过大手术,独居老人杨双许不能干重活……来到寨子村,“红星服务队”很快锁定了重点帮扶对象。
今年6月,夏收时节。“红星服务队”跟随部队在河南省某市进行外训时,遭遇连阴雨天气,队员们全力帮助农户撑袋、装车、推车……
连队荣誉室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诉说着军民情深;一本本留言簿,纸短情长,表达着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崇高敬意。
“刚入队时,学了不少手艺。现在,一些手艺用不上了,我们就与时俱进学习更多新手艺新知识新理论。”“红星服务队”队员张辉说,时代在变,职责不能丢。
军民鱼水情,一场双向奔赴
2017年8月,持续大雨,渭河水涨,直接威胁着天王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严防河道决堤,刻不容缓!
40余名“红星服务队”队员迅速集结出发。勘查险情、筹备物资、加固河堤,昼夜值守半个月,确保周边群众安全度过汛期。
“没有犹豫退缩,不顾危险冲在最前面,这是一支让我们很有安全感、幸福感的部队。”曾担任寨子村村支书的王喜道说出了群众的心声。
“训练场外南边着火了!”今年1月22日,大年初一,清晨6时许,值班哨兵发现村里有火情。
几户村民的房屋与大火近在咫尺。阵阵浓烟中还有鞭炮在不断炸响。
20多名“红星服务队”队员火速赶往火灾现场,控制住火势。睡梦中被叫醒的村民,也纷纷加入救火队伍。
1个多小时后,大火被扑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大的财产损失,但大家心有余悸,“大过年的,幸亏官兵们及时赶到。”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军爱民、民拥军,由来已久。
70岁的村民王德生,有着30多年党龄。他回忆,1965年,解放军驻军部队300多名官兵来到村上。白天,炊事班在他家场院搭建临时灶房做饭;晚上,官兵就分住在群众家中。
每到夏收时节,官兵们挥镰帮收割,成为群众最有力的帮手。
就这样,军民一家亲,同吃同住同劳动。4年过去了,当官兵们搬进简陋的平房营地时,军民依依不舍。
2017年,部队移防来到寨子村。群众全力支持部队训练场地建设,为部队练兵提供充足保障。
部队移防,官兵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改;斗转星移,群众对部队的情怀愈发浓厚。军民续写着新时代的双拥情。
“外孙从小在村上长大,加上他爸爸也是军人,所以他的愿望就是当兵。如今,他已经参军7年了。”话语里,王德生满是自豪。
现在,崇军尚武已经成为寨子村的风尚。有的祖孙三代扛枪,有的兄弟同时参军,有的舍不得军装二次入伍,有的宁愿放弃高薪也要从军……
“目前,全村有退役军人56名,现役军人8名。”村支书冯雅明表示,多年来,村民们参军的热情不减。
天王镇人武部部长赵军峰表示,耳濡目染军民情,让当地许多年轻人对军营充满向往。
在官兵眼中,群众就是家乡的亲人。在群众心里,官兵就是远方的孩子。
“部队每年有多半时间在外训练,回到驻地,‘红星服务队’队员都会主动报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回家了。”连队政治指导员时卫民说。
心中有爱,就会听到爱的呼唤
宝鸡市区群众路街头,一名女子突然晕厥倒地。围观的几名群众束手无策。
今年4月的一天下午,外出执行公务的该部队参谋刘徐遇到这一幕。他上前查看,女子已无自主意识,胸廓无明显起伏,处境十分危险。
拨打120后,他立即为女子进行应急抢救。经过几分钟的施救,病人意识和呼吸有了好转。不一会儿,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医生说:“幸亏第一时间采取了正确的救护措施,如果再晚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救命恩情,我们终生难忘。”远在外地的女子家属通过电话向刘徐表达感谢。
“这是我应该做的。”刘徐表示,他虽然不是“红星服务队”队员,但这支队伍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善举,深深影响着部队里的每一个人。
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听到爱的呼唤。如今,“拥政爱民模范连”全体官兵都加入了“红星服务队”。入队仪式上,新入连士兵立下誓言:扛起雷锋的枪,做新时代雷锋传人,矢志在强军兴军征程上续写更多动人篇章。
寨子村有650户2700多人,2022年实现人均年收入1.9万元,是市级卫生村、区级文明村。村上还有一所小学:寨子小学。
去年3月5日,“红星服务队”队员走进寨子小学,走上讲台,向学生们讲述雷锋故事、军队故事、军营生活。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也并不遥远,是人人可学、人人可做的。这堂课上,这是同学们最大的收获。”寨子小学教师张艳说。
今年7月,部队即将外训,“红星服务队”队员来到学校,给师生们送来慰问品。
“去年他们都来了。”寨子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晨菡清楚地记得几名学员的模样,“他们都是‘雷锋’。”
“我们村里有好多‘雷锋’,我也想成为其中一员。”王晨菡说,“公交车上,我把座位让给一位老爷爷,妈妈夸我懂事。我想,这是我应该做的。”
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正是人们学习雷锋的生动实践。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红星服务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34年来,队员为驻地群众做的好事不计其数,其中,修理各类车辆5200余辆次,提供医疗服务9700余人次,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68人,累计捐资50余万元。他们先后被授予“全军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
如今,“红星服务队”从最初的十几名队员发展到400余名,先后有102名队员被驻地学校评为“校外理论辅导员”、18名队员被驻地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街头宣讲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星服务队”队员走进学校、社区街道和工厂,宣讲党的理论知识,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让三秦大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雷锋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