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31日
坚持不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高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书记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上下功夫,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建构、精神信仰塑造、思想情感内化,提高党对意识形态整合、驾驭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自信,建立起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的精神屏障。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要坚定信仰、保持定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要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固本开新,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共识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树立文化自信自强的灵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必须把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具体化,使之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紧密联系,坚持思想教育与社会孕育相融通,坚持引导与约束相结合。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进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的根基,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不忘本来,方能赢得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支撑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着力点,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点,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推进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加速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为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新局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围绕服务人民的核心要求,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实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多点开花、共同繁荣。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以饱满的热情服务于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准和尺度。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让人民群众在享受优质文化产品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自强。

要注重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创新中,创作主体要把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一致,坚守道德底线思维,注重成果的社会效益,以服务于社会进步为主要目的。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筑文化自信自强的话语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用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国际传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国际传播中牢牢掌握历史和文化主动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一部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要让中国故事真正走出去,通过拓展渠道终端、创新方法手段、丰富产品形态,在新技术的赋能下,构建具有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权威性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