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师念 实习生 段沁园
7月16日,由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汉调桄桄表演人才培训”正式开班。
汉调桄桄是陕西汉中地方传统戏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由于观众减少、艺人流失、剧团解散等原因,目前仅有汉中市南郑区一个剧团在维持汉调桄桄演出。对汉调桄桄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
2022年,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李永春了解到汉调桄桄的发展困境后,萌生了申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想法。他说:“汉调桄桄处境濒危,作为国家首批非遗项目,不应该成为放在博物馆里的东西,必须要让它活态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部署,更加坚定了李永春的信心。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完成写项目书、申请、答辩、招生、结项等环节,汉调桄桄表演人才培训班终于开班。据了解,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在陕西只有3个,其中表演类仅有汉调桄桄1个。
李永春说:“汉调桄桄表演人才培训班共有25人。由于汉调桄桄极具地域性,所以大部分学员来自其发源地南郑区,还有个别学员来自其他省份。从南郑来的这批学员2018年进入我们学校,经过5年培训,具备较扎实的功底。学员中不仅有专业表演人员,还有汉调桄桄乐器演奏人员。”
学员里有位“00后”女孩陶泓如,她的爷爷是汉调桄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从小耳濡目染,对汉调桄桄非常热爱,目前在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工作。陶泓如说:“我希望通过参加培训,对戏曲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等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温欣语是陕西师范大学作曲系毕业的研究生。她说:“汉调桄桄是没有谱子的,一代代民间表演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这门技艺传承下来。我希望通过培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汉调桄桄写谱,并尝试把汉调桄桄的元素加入到我的创作中去。”
这次培训班还吸引了其他省份戏曲爱好者参与。来自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朱海扩表示,自己本身是戏曲演员,对于秦腔很感兴趣。秦腔与南方流行的昆曲有许多不同之处,汉调桄桄属于南路秦腔,在整个秦腔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给我们一个学习的平台,我希望在这里感受西北浓郁的秦腔氛围,借鉴吸纳秦腔发展前沿的一些技法。”朱海扩说。
汉调桄桄表演人才培训班开设2个月,包括理论学习、剧目排演、观摩采风等内容。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佘占宏在培训中承担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我们这个班学员年龄普遍较小,得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传承发展汉调桄桄。”他说。
李永春曾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精通美声唱法,回国后在深入接触地方戏曲后,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认同感。在此次培训中,他要把自己的所学所感传授给学员。他说:“我希望他们能够学会更为科学、健康的发声方法,在保留地方戏曲特色的同时,让声音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