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7日
“二师兄”进山记

位于旬阳连绵青山中的现代化养猪场。受访者供图

“养殖上山”后,猪仔们在现代化的圈舍里“过”得悠闲自在。受访者供图

陕西农村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养殖上山”,“藏”猪于山。通过“养殖—沼肥—林果蔬—生态农业”模式,旬阳市不仅守护了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还推动了全市主导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7月10日,记者从旬阳市区出发,沿河道行驶半个小时,就到达段家河镇。这里是旬阳2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之一。

“这条河就是汉江。以前养殖场都建在河道和村庄周边,对水源、人居环境影响很大。”站在江边,旬阳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祥意指着两岸的青山说,“现在,全市大大小小的猪场都搬到了山上,猪存栏量超过50万头。养殖场远离水源地,废水粪肥能还田利用,切实保护了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 进山吃得好,绿色又环保

在段家河镇弥陀寺村养殖户周贤杰家的圈舍里,每天早上,70多头猪仔享受完青贮玉米“营养餐”后,都会挤到一排水龙头前,用大鼻子随意一拱,清凉的山泉水便哗哗地流出来。喝足后,猪仔们或呼呼大睡,或嬉戏玩耍,悠闲地度过在山上的“慢时光”。

“伙食好,营养跟得上,猪娃子都变灵醒了。”结合多年养殖经验,63岁的周贤杰得出这样的结论。

周贤杰一家住在海拔700多米的半山腰上,四周山青岭翠、林草丰茂,距离最近的水源地有8公里左右,是“养殖上山”的好地方。

“出门随便割点草,拌些麸子就能喂猪喂鸡,方便得很。以前,我每年只养一两头猪,没啥效益。”养了大半辈子猪,周贤杰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把日子过好,就得搞规模养殖。

但是,规模养殖需要投入。钱在哪?“伙食”能不能供上?污染排放咋解决?尽管早都有了想法,可一想到这些问题,周贤杰就直打“退堂鼓”。

既要保护生态,还要做大产业,这不仅是让周贤杰头疼的事,也是旬阳市乃至整个秦巴山区面临的发展难题。

刘祥意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旬阳一直把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而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舍弃经济效益。怎么办?让养殖场撤离村庄河道,重构产业布局是唯一出路。

2017年,随着“养殖上山”的号召,旬阳49个生猪规模养殖场、180户生猪规模养殖户陆续搬迁进山。周贤杰也在此时下定决心,准备大干一场。

建圈舍、修管道、买设备……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两年后,周贤杰新建的标准化养殖圈舍迎来了70多头猪仔。其间,他把屋后的山地分成块,种上了拐枣、玉米、油菜,不仅保证了猪仔的“伙食”,还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

“猪粪、废水还田,地里一点儿其他的肥料都不用上。猪娃子顿顿都能吃上纯天然的青贮青草。”周贤杰算了一笔账,这几年,通过循环种养,他每年都能稳稳收入10万元。

“二师兄”进山为旬阳市的生态养殖带了个好头。在这之后,当地的牛啊、鸡啊都陆续进山“康养”。

■ 进山住得好,提质又增效

猪仔“进山”前的那段时间,黄明平愁得吃不下睡不着:自个儿经营的养殖场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生猪存栏数千头,大举搬迁谈何容易?

“进山”4年后,黄明平打心底里觉得,“养殖上山”是一步好棋,不光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让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从不断延长的产业链中得到了实惠。

炎炎夏日,秦岭腹地满目翠绿。记者驱车从山脚下的蜀河镇三官社区穿过,沿盘山路向上行驶大约3公里,就能看到黄明平新建的天宇牧业养殖基地。在这里,成片的拐枣树和饲草郁郁葱葱,一栋栋现代化猪舍坐落其中,住上高档住宅的“二师兄”们个个膘肥体壮。

“新养殖场的圈舍、引水灌溉、粪污处理等设施都是按现代化标准建的,方便又高效。同时粪污通过干湿分离变废为宝,为种植业提供了用不尽的有机沼肥。”在黄明平看来,“养殖上山”的好处不是一星半点。

关停旧场保护水源地,上山建场开辟新天地。自打在山上“安营扎寨”后,黄明平的产业“版图”逐步变大。

“我们的养殖场一直是自繁自育,以前离村庄、河道近,为减少污染,一直没敢扩大规模。搬上山后,地方大了,我们把周围的山地流转过来,打造了200亩拐枣园和100多亩饲草基地。”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黄明平说,“现在,养殖场每年生猪存栏量1万多头,生产沼肥5000多吨。这些沼肥,一部分用在种植基地,一部分通过管道提供给山下的村民。”

猪仔自繁自育,青贮自给自足,沼肥自行消纳……种养循环一体化格局,不仅让“二师兄”坐稳了“山头”,也延长了产业链。这下,黄明平的干劲更大了。

“圈舍‘康养’,让猪肉完全符合富硒猪肉标准。”黄明平说,之后,他又开了家生猪肉品营销店,还办了腊肉加工厂,在不断提升产业效益的同时,带动当地5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

旬阳市科学划定禁养区,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镇居民区等区域之外,全面推广农牧互补模式……猪仔进山后,喝泉水、吃青贮、住“康养”圈舍,不但提升了猪肉品质,还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一头头生猪串联着生态和经济。以“养殖上山”为支点,旬阳找到了破题“密码”。特色林果、高山水稻、庭院经济等新业态正因“二师兄”进山而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条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的转型之路在汉水之畔越走越宽。

■ 进山效益好,兴业又富民

盛夏的清晨,几缕阳光刚刚爬上山头,旬阳市吕河镇冬青村村民罗录新就忙活开了。

提着满满两大桶饲料,罗录新走进圈舍一通吆喝,只见几十头大小不一的猪仔争先恐后围到食槽边吃了起来。

自打把养殖场搬到山上的狮头柑园区后,罗录新对这些猪仔更加用心了。“早晚是青贮玉米,中午加一顿新鲜草料。我们的猪讲究营养搭配,每顿吃的都是好伙食。”喂完猪后,她又拿起扫把把猪圈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这些猪娃子金贵着呢,吃好住好才能长得好。”

养了几十年猪,罗录新才知道,一头生猪的价值远远不止育肥出栏这么简单。成片成片的狮头柑园,美丽火热的庭院经济,都和“二师兄”进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狮头柑是冬青村的主导产业,全村1200多亩橘园遍布沟沟坡坡。每到成熟季节,一个个金黄色的柑橘将山上山下装扮得分外好看。有了“二师兄”的加持,如今,这幅美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我们的柑橘,用的是圈里的猪粪,喷的是沼液池里发酵的沼液。树下一撒,树上一喷,长出来的果子非常好。”罗录新说,这几年,全村的橘园用的都是山上几个养殖场产的沼肥,享受“生态餐”的柑橘卖价一年比一年高。

好环境带来好风景,好风景带来好机遇。“空气好了,景色美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冬青村监委会主任赵明国这两天正带着一帮人在橘园里修建旅游步道,“我们这儿,山上山下绿树成荫,房前屋后瓜果满地,农家乐、民宿要啥有啥,有吃有住有玩头,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依靠进山的“二师兄”和满坡的柑橘,冬青村打出了一张农旅融合的“新牌”。瞅准这个机会,罗录新的儿子去年也回村开起了农家乐,不到一年时间,农家乐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

眼下,随着“养殖上山”,旬阳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部达到自行消纳、就近消纳、循环利用,全市流域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在做好水源地保护的同时,旬阳正借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模式,开拓符合自身气质的新发展空间。拉长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打开新市场……上山后的“二师兄”,已经成为旬阳山区绿色发展的加分项。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