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7月3日,岚皋县蔺河镇蒋家关村村民王永成(中)在向邻村村民讲解魔芋种植技术。 本报通讯员 张天兵摄
本报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张天兵
7月3日,阴雨蒙蒙。6时许,岚皋县蔺河镇蒋家关村村民王永成起床后,披上雨衣,拿着铁锹,直奔魔芋种植基地,查看地里的排水情况。
今年夏收期间雨水增多,种植基地里油菜收得迟,影响到魔芋的播种,魔芋的长势成了王永成心中的牵挂。
“魔芋既怕旱,又不能浸渍,因此雨天一定要到地里检查,保证水路畅通。”王永成一边忙着疏沟排水,一边同专程来向他请教魔芋栽培技术的村民聊起了魔芋。
一阵忙碌过后,王永成蹲在坎边撩起沟里的水洗完手,就把大家请进塑料大棚里,走走停停,展开现场教学。
王永成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高级职业农民讲师,被周围的群众称为“土专家”。
1998年,在外打工的王永成回到家乡,被选为蒋家关村村委会主任。那时,村民除了种庄稼、养猪外,基本没有任何像样的产业,人均年收入仅有780元,这让王永成感到很“揪心”。
2000年,岚皋县组织村干部赴汉中市洋县、汉台区考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中玉米套种魔芋技术引起王永成的极大兴趣,自此他就和魔芋结下了不解之缘。
汉中与安康相邻,地理环境大致相同,村民都有房前屋后栽种魔芋的习惯,如果把魔芋引到大田里栽种,远比单一种粮合算。回村以后,王永成动起了心思。
2001年,王永成决定先试试看,把自家的5亩水田改成旱地进行试种,结果大部分魔芋种子却没能出苗,一些魔芋出苗后没过多久就枯萎了。王永成投入的3万多元打了水漂。
王永成没有气馁,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最后确定是因为下种前浓石灰水消毒时间过长所致。找到根源后,第二年,王永成从当地购买适生的花魔芋种,栽种前采取紫外线照射,脱毒杀菌;下种前改用沉淀后的石灰水浸泡,而且把时间缩短为3分钟。
种芋下田后,王永成选施农家肥,根据魔芋喜欢半阴半晒的特点,在田间套种玉米。锄草、清沟、防虫,后期的田间管理,王永成更是一点都不敢马虎。
秋收季节,王永成的魔芋地亩产出人意料地高达6000多公斤,加上收获的玉米,5亩地收入超过10万元,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永成的成功,让许多村民从中看到了“土里刨金”的希望。
从2006年开始,蒋家关村60%以上村民开始调整种植结构,跟着王永成学种魔芋,不少人从中尝到了甜头。
2007年,蒋家关村共有327户加入魔芋种植队伍,占到全村总户数的70%。村上成立了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194户村民入社抱团发展魔芋产业。
在王永成的引领下,蒋家关村成了十里八乡知名的魔芋专业村,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780元,不少村民靠种魔芋走上了致富路。
而痴迷魔芋研究的王永成,在2015年不再担任村干部后,专心搞起魔芋种植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王永成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种芋进林下,商品到大田,房前屋后堆坑栽”的魔芋种植模式,在岚皋县大范围推广运用。
2020年,王永成成立了岚皋县魔芋产业发展实验站,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安康农科院建立合作关系,选育岚皋花魔芋、秦魔1号、鄂魔1号、安魔128等20个品种,把不同区域的品种进行集中选育,培育成适合岚皋本地生长的优质种子。
2022年,秦魔1号等3个品种进入市场后,经试种得到本地种植户的认可。今年,王永成把魔芋种子卖到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山西等省份,实现收入210万元。
王永成几乎每天都很忙。他除了在繁育基地搞科研,还要奔走多地给农民讲授魔芋种植管理专业课。“让更多的人增收致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王永成说这是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