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成立于1953年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一院),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型综合性铁路勘察设计单位。从成立时起,勾画铁路布局、为国铸造“动脉”,便成为这家中央企业的使命与担当。
70年来,铁一院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国内第一”和“世界之最”:主持设计建成了以我国西部铁路网为代表的4万多公里铁路;设计建设了超7000公里高速铁路;承担了覆盖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域面积占全国45%以上的交通战略研究与规划;把“中国智慧”“中国速度”“中国方案”带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都使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建设领域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攻坚克难 成就“国之重器”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条沙漠铁路、第一条盐湖铁路……世界第一条高原冻土铁路、第一条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20世纪我国铁路隧道中最长、最深、最大的隧道——秦岭铁路特长隧道,被誉为“高墩V撑世界第一桥”的南昆铁路八渡南盘江特大桥,我国第一条重载公路三峡快速对外交通公路,亚洲建筑面积最大的上海沪青平互通式立交枢纽……
这些交通建设领域的“国内第一”和“世界之最”,让“钢铁巨龙”挺进西南腹地,登上青藏高原,驰向“一带一路”,支撑着新中国铁路从线到网、从弱到强,从“追赶”到“引领”的提速超越。其中,都体现着铁一院工作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铁一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超说:“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铁路先行引领作用,70年来,科技、人才、创新始终是铁一院攻克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辉煌的坚实基础。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让我们在与世界同行的竞争中稳步前行。”
在中国铁路的创新“成绩单”上,铁一院格外亮眼——
国内首次采用航测选线技术;国内首创地质超前预报技术,使特长隧道建设成为可能;在高原冻土铁路、沙漠铁路、特长隧道、大型铁路枢纽与编组站等方面的成套勘察设计技术达到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设计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设计实力跻身全国一流……
“在中国铁路的建设进程中,铁一院几代人持续接力,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创造出众多核心技术,畅通了钢铁‘动脉’,填补了路网‘留白’。”铁一院院长张浩说。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修建技术国际领先。70年来,铁一院开展了极复杂艰险山区高精度控制测量、“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了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的高原艰险山区铁路建设运营一体化技术体系,部分成果已形成规范标准,引领高原艰险山区铁路技术发展。其中,青藏铁路解决了“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三大世界性难题。
沙漠铁路修建技术开创行业“先河”。在70多年的西部铁路设计中,铁一院在沙漠铁路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成熟经验,探索出不同条件下沙漠铁路风沙防治体系,在沙漠铁路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和若铁路建设中,铁一院充分发挥包兰铁路、格库铁路、酒额铁路、兰新高铁建设中形成的铁路风沙防治技术积淀,确立了植物防沙、工程防沙、建风沙桥相结合的“三件套”模式,先后研发出10余项阻固沙障专利产品,因地制宜在沙漠地区打造出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走廊”。
轨道交通技术填补多项国际空白。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铁一院参与并承揽了国内30多个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勘察设计工作,通过持续科技创新,成功解决了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填补了一系列技术空白:针对西安地铁和乌鲁木齐地铁穿越地裂缝、活动断裂场区,兰州地铁下穿黄河等世界性技术难题,铁一院开展了多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系列科研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关键技术体系,填补了地铁工程建设领域的多项国际技术空白。
引领长大山岭隧道技术进步。在隧道技术方面,铁一院保持国内开通运营最长铁路隧道纪录,并在水工隧洞、水下隧洞设计关键技术中取得重大突破。多年来,铁一院陆续设计了乌鞘岭隧道、秦岭隧道群、中天山特长隧道、新关角隧道等行业代表性隧道。其中,新关角隧道是目前我国第一座长度超过30公里和运营最长的铁路隧道,解决了高海拔隧道长距离施工通风、特长隧道运营安全保障等技术难题。在水利领域,铁一院勘察设计了81.8千米的水利深埋隧洞——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解决了长大隧道突涌水、岩爆、超长距离隧洞掘进机适应性及贯通测量精度等技术难题。
融入世界 贡献“一院智慧”
1953年,沉寂悠长的古丝绸之路迎来了钢铁大动脉。由铁一院总体勘察设计的兰新铁路全长2423公里,是中国第一条采用航测技术进行勘测设计的铁路,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的铁路干线。1990年9月,兰新铁路贯通至阿拉山口口岸,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货运以及新疆、甘肃河西地区对外的客运主通道。
2014年12月,兰新高铁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从新疆到其他省份的时间,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在兰新高铁的建设中,铁一院克服了“严寒、戈壁、大风”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不但打破了我国乃至世界高海拔地区建设高速铁路的瓶颈,更填补了高铁防强风措施的空白。
天兰线、兰新线、宝成线、包兰线等数十条由铁一院勘察设计的钢铁大动脉,穿越千山万水、大漠戈壁,彻底打通了我国西北与西南、华北、东北紧密联系的大通道,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通道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铁路不断改写着整个中国社会的时空格局,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随着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加快,铁一院也与各国人民一起书写着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1993年,铁一院获得对外经济贸易部涉外经营权,正式开启“走出去”步伐。30年来,凭借着“硬核”实力,铁一院相继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咨询、规划、设计、勘探、监理等工程项目,把“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带向了海外市场。
近年来,铁一院相继编制和参编完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骨干通道建设合作研究》《“一带一路”铁路通道规划研究》等“一带一路”方面的总体规划及研究方案,并先后对中吉乌、中尼、中巴、中蒙俄、中吉塔阿伊等五大铁路通道和13个口岸通道铁路开展了前期研究工作,为中国铁路“走出去”作出了重要贡献。
依托“一带一路”重点跟踪及在建实施项目,铁一院目前已在斯里兰卡、秘鲁、阿联酋、巴基斯坦和几内亚部署了5个分公司。在“十四五”规划中,铁一院更是将海外市场定位为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增量市场,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创新和政策倾斜力度。
与此同时,铁一院着眼高端领域,瞄准国际前端的工程咨询市场,逐步向咨询监理及项目管理领域转型升级。铁一院独立承揽完成的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公路延伸段咨询监理项目,是利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执行的咨询服务项目。
秘鲁利马地铁2号线综合监理服务为中国咨询企业开拓南美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秘鲁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三方市场合作指南和案例》。
在几内亚,铁一院先后完成了西芒杜铁路和达圣铁路的勘察设计。2020年,铁一院再度获批全长约600公里的马西铁路勘察设计项目。这也是几内亚第一条贯穿东西走向的铁路大干线,显著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画卷渐次铺展,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
铁一院总体勘察设计的西安国际港是中亚及欧洲各国货物到发和中转的集散地,是新亚欧大陆桥在中国西部的重要节点,长安号的始发站;精伊霍铁路是“一带一路”国际运输骨干通道,主要承担中亚(欧)班列运输任务;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对构建新疆向西开放与向东联动相互促进的陆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春华秋实,铁一院勇当“开路人”,争做“领跑者”,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民生织就了“幸福网”,为国家铺就了“强盛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面向未来 点燃“创新引擎”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的见证者、亲历者、贡献者,铁一院凭借着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不断占据着行业技术的制高点,成为我国现代交通领域的领军者之一。
“我们始终坚持‘强化自主创新、聚焦目标效能、坚持前瞻部署、协同高效发展’的基本原则,紧扣‘勘察设计手段革新、新兴业务水平提升、重大工程技术保障’三大主线,推动科研投入稳步增长,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科技创新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提高,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夯实,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课题不断取得突破,取得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创新成果,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黄超表示。
近3年,铁一院获得授权专利714项,其中发明专利133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36项,接触网智能监测等核心技术形成专利保护群;主持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52部;科技成果转让及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大幅增长,签订成果转化合同年均1亿元以上。截至今年5月底,铁一院先后中标引汉济渭三期工程勘察设计、杭州地铁15号线工程总体总包等项目,累计新签合同金额53.28亿元,利润同比增长12.6%。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铁一院牢牢扛起科技创新的大旗,着眼行业动向和新技术趋势,抢占未来发展高地。目前,铁一院在新型轨道与旅游轨道、新能源与水利水电、生态环保与治理、城市地下大空间开发和TOD综合开发方面均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布局了具有增长潜力和战略价值的新兴业务。
打造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铁一院将大力实施“1313+”人才培养工程,强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专家的选拔培养力度,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才。
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铁一院将充分发挥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BIM工程实验室的牵引作用,构建院士大师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创新团队、青年创新工作室等多层次、多维度、多方向的创新平台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铁一院将从勘察设计源头出发,大力开展智能测绘、智能勘察、智能设计、智能建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规划勘察设计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以新兴信息技术赋能交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铁一院将以“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思路,构建“一个云数据中心、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两大主线”的数字化发展蓝图,提升勘察设计全流程生产效率。
强化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着眼于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铁一院将开展专利挖掘和布局,提升高价值专利数量和发明专利比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向科技人员的分配比例,健全和推行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及中长期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浓厚的崇尚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大国动脉,奔腾向前。中国速度,不断刷新。
铁一院工程总承包的国内首条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全尺寸试验线,已完成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未来运行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
“我们要牢牢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解决工程建设领域技术难题;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交出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优秀答卷!”黄超表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关键时期,绿色、数字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我们将积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攻关从产业链源头推动绿色发展。同时,我们将在智能勘察、智能设计、智慧产业等智慧建造和生产端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持续不断投入,开展转型重点任务实践和技术攻关,为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张浩说。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