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体育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30日
在西安交通大学,有这样一批科学家:他们既是我国教学科研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学科带头人,也是运动健身的体育达人。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来自体育的力量
走近热爱体育运动的科学家

6月21日,西安交大的教学、科研人员在羽毛球场上挥汗如雨。

6月21日,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的3位学科领军人物相约在学校网球场锻炼。

6月21日,在西安交大篮球馆,来自多个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在进行比赛。

本报记者 张江舟文/图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科学家是什么样子的?

知识渊博、文质彬彬、高深莫测、腹有诗书气自华……类似的标签还有很多。很少有人会将科学家的形象与运动达人、强壮、阳刚、汗流浃背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直到钟南山院士挽起袖子亮出他的“麒麟臂”,晒出日常运动单,很多人才惊讶地发现,热爱体育的科学家真不少。钱伟长曾是清华大学的跨栏健将,袁隆平当年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施一公竟是国家二级运动员……

近日,记者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探寻科学家们热爱体育运动的缘由,感受来自体育的力量。

网球场上“捉对厮杀”

“今天的运动量不算大。我来打球总会多带两件替换的短袖。打到最后,3件衣服都是湿透的。”刚打完一场网球比赛,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王建华一边擦汗一边说。

6月21日21时许,位于西安交大文体楼3楼的网球场灯火通明,10余位教师正在几块场地上“捉对厮杀”,他们一个个挥汗如雨。场面虽没有专业比赛那般激烈,但运动气氛格外欢快。跑动、挥拍、击球……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不时响起。

“暂时放下工作,全身心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每次打球,都是我最放松的时候。”虽然已年近70岁,但王建华在场上依然拼劲十足,“只要力所能及,每次来球我都会努力去接。这就好像做科研,有时就需要你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不努力、不用心是不行的。”

与王建华见面,记者已不是第一次。握着球拍、穿着短裤,大汗淋漓地站在运动场边的他非常放松、健谈。“我这一辈子注定要与体育相伴。从学生时代起,我就非常喜爱体育,在交大读书时是学校田径队、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2005年前后,通过学校体育中心我开始接触网球运动,学会以后就放不下了。”王建华说,“网球运动很有趣,技巧很多,我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挑战,不断在进步中收获惊喜和成就感。学校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锻炼条件,我现在经常拉着课题组的同事们来锻炼。一些以前不爱运动的人现在也成了体育爱好者。大家一起做课题、一起攻难关、一起锻炼、一起享受健康快乐生活,这感觉真好。”

“我也是从西安交大毕业的。交大的运动传统非常好,从老师到学生都热爱体育。以前在我们教研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锡凡教授打羽毛球打到70多岁,现在80多岁的他每天还坚持在校园里走路锻炼,令人敬佩。我现在带的研究生贾士铎,球打得好,科研干得也好,还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希望交大的师生个个都腰身挺拔、身姿矫健,为祖国健健康康工作一辈子!”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康小宁说。

为了鼓励、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加强体育锻炼,西安交大体育中心不断推进高层次人才体育服务工作,围绕教学科研人员的锻炼需求,不仅全力做好场地设施保障工作,而且安排专项体育教师在现场进行体育指导、辅助。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教师篮球活动圈子。大家虽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但都因为喜欢篮球运动,成了很好的朋友。做科研很辛苦,我有时从实验室出来感觉自己的头都是麻木的。这个时候通过运动调整一下状态,立马神清气爽。”西安交大材料学院教授马伟乐呵呵地说。

健身器材轻松拿捏

50公斤卧推,5组,每组12次到20次;引体向上,5组,每组10次;健腹轮训练,站姿,每组15次;慢跑4公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郑南宁,今年以来几乎每天都在严格执行自己的健身计划。年过七旬的他选择的项目难度、锻炼强度,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足以令许多年轻人汗颜。“无论在哪个岗位,没有好的身体素质,都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郑南宁说。

走进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随处都能看到体育健身器材,健腹轮、划船机、哑铃等整齐地摆放在工位旁。在郑南宁院士的团队里,体育达人层出不穷。“没事推两组”是团队师生打招呼的“常用语”,意思是要么卧推哑铃,要么站推健腹轮,一组12个。他们经常在工作、学习间隙自发组织小型竞赛。参赛“选手”铆足劲把动作做标准,围观师生要么拍手称赞,要么撸起袖子加入比赛。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李杰坚持游泳健身10年以上,几乎每天中午都去游泳馆“打卡”。袁泽剑教授为了帮助一位学生养成健身习惯,用“健身减重得奖金”的办法进行激励。那名学生用了3个月时间,体重从191斤减到155斤,养成了长期健身的习惯。博士生简志强本科阶段体育考试险过及格线,读研后在团队的带领下,如今可以轻松拿捏50公斤哑铃卧推。

“很多人都说,西安交大人机所师生很好辨认,身姿挺拔,走路带风!”硕士生井皓东说,“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教研室工作到很晚,正要回去时,发现郑南宁院士还在工作。他起身走到我身边,笑呵呵地问我要不要一起锻炼锻炼,于是,我俩轮流完成了5组卧推。在人机所的这几年,我明显感觉自己的精气神更足了,身体更加强壮、健康。”

“体育活动在我们团队建设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运动激情,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体育活动要求的合作精神,促使我们从个体的自我走向团队的守望相助,进而成为一个心灵坦荡、身心和谐的人。”郑南宁说,“共同运动无关年龄、无关资历,能很好促进人际交流。一起锻炼是最好的团建,比聚餐的效果好得多,能在无形中解决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篮球场内挥汗如雨

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赵立波是位篮球爱好者,不仅自己喜欢打篮球,而且每周还组织团队里的师生进行篮球友谊赛。

“要善于从体育精神中汲取养分。体育可以锻炼体质、强健心智,内外兼修,自然勇者无畏。”赵立波说,“体育运动天生就带有竞争性,身处其中的运动员必须是懂得如何去竞争的一群人,要善于竞争、喜欢竞争。同时,运动员必须懂得团队合作。即使是在单人竞技项目中,团队配合同样重要。只有教练、营养师、陪练、运动员等每个人都做到位了,才有可能呈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而且,比赛和训练可以培养更加坚毅的品格及自信心。这些都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体育运动培养了我们的人格,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在漫漫人生道路上,体育运动使我们有勇气承担风雨,有毅力克服困难,有意志战胜自我。”西安交大电信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杨晓飞说。

“从事体育运动要有兴趣、有信心、有毅力,要练体质、练品质、练意志,要不怕苦、不惧难、不放弃。篮球场上的每一次投篮,田径场上的每一次蹬地……背后都是成千上万次的训练,这就是体育精神的展现。新时代的年轻人肩负时代重任,更需要体育精神的引领。”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安交大物理学院教授王小力说。

2008年,王小力开始学习打网球,至今已有10余年时间。西安交大体育中心网球教练张晟说:“王小力教授每星期至少来打两次球,每次两三个小时,已经坚持了10余年,风雨无阻。他的网球水平很高,现在已经可以去打比赛了。”

“我很喜欢运动,即使忙得焦头烂额,也会去打球。一场球下来,放松了自己,释放了压力,还能够调节思维。体育运动其实包含了很多科学思维。”王小力说,“体育精神的培养对于高校而言是很重要的。西安交大以体育运动为抓手,推进学生的身体机能塑造、心理品格锤炼、道德情操修养教育一体化,构建热爱运动、乐观向上的大集体,培养出了一代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