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8日
“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孙萍

黄沙与绿荫的抗衡,是空间的交锋,是精神的对垒,是科技的突破。

“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时强调,“林场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成效,要继续做好。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永续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经过一代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陕西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6%,年流入黄河泥沙由5.13亿吨减少到2.1亿吨,陕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巨大转变。这一切离不开科学引领、科学论证,离不开科研工作者兢兢业业、辛勤付出,与恶劣环境对决抗争,把科技种子播撒在荒漠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防沙治沙作为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荒漠生态系统天生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在不适宜的地方改造沙漠,也不能观望、畏手畏脚。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因为如此,科研工作者的作用尤为重要,科学技术的力量不可或缺。只有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坚持科学防治,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才能夺取“绿进沙退”更大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风沙危害严重,为了绿起来,有什么树就种什么树,往往十树七枯。如今,在科学引领下,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精准防沙治沙。

向沙漠深处挺进,注定关键,也必定“难啃”。陕西是全国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正处于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防治荒漠化与干旱十分重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观念,映射的是“一盘大棋”的全局观,也牵引“以点带面”的方法论。解决荒漠化难题,是坚持科学防治走到了今天,也必将依托科学引领走向未来。科研工作者要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灼见写成论文,为防沙治沙、环境治理等开出越来越多“良方”,将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传递开来。榆林正用一株株樟子松、沙地柏等树木,描绘更美丽、更动人的“榆林绿”,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与沙的角力,是漫漫征途,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弘扬“三北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尤其是科研工作者须始终秉持勇担使命的初心、不畏艰辛的决心、久久为功的耐心,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引领群众在荒漠化防治中实现新突破,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为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