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惠民剧场·百姓舞台”演出活动。

陕北地方音乐剧《酒曲人生》。

“文化惠民·幸福同行”演出活动。

国家A类剧院—神木大剧院。

图书馆神木中学分馆。

群星奖获奖节目《歌从黄河岸边边来》。

神木市博物馆讲解活动。

上图:神木市鸟瞰图。 下图:神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厅。
华灯初上、夜色正浓,各大广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大礼堂文化惠民演出有声有色、掌声如雷;城市书房里温馨静谧、书墨飘香……人们漫步在公园里,徜徉于湖光水色间,体验着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精神享受……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自2021年获得陕西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创建资格以来,神木这座能源城市在文化的浸润下有了更多可供描摹的精彩华章。
神木地处秦晋蒙三省区交界处,全市总面积7635平方公里,辖14个镇6个街道326个行政村,总人口57.88万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既有特殊自然环境造就的天成之美,又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厚植的人文之韵。近年来,神木市紧抓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创建机遇,按照“整体西部一流、局部全国领先”创建目标,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发展”“创新突破”“品质提升”,努力实现从地理高原到文化高地的空间再造,彰显出神木更加独特的光彩和迷人的魅力,展现出神木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明有机衔接的气质与风姿。
文化惠民精彩纷呈
“你也来、我也来,咱把那酒曲唱起来……”欢快嘹亮的《喜酒曲》响彻神木大礼堂,观众在台下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在“惠民剧场·百姓舞台”神木大礼堂文化惠民演出现场,好戏好剧、好歌好舞在这里轮番上演,为市民带来了艺术的饕餮盛宴。2月23日神木大礼堂文化惠民活动正式启动以来,每周演出座无虚席。“每场演出都很有看头,很精彩,不用花钱就能欣赏自己喜欢的戏剧和歌舞,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市民张丽说。
神木大礼堂“惠民剧场·百姓舞台”文化惠民演出是神木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神木市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的生动实践。“惠民剧场·百姓舞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每周六19∶30在神木大礼堂如期举行,演出内容包含地方戏曲、歌舞、歌剧、音乐、曲艺、音乐会、演唱会及文艺联欢晚会等,以“文化惠民”擦亮了“精神共富”的新底色。负责文化惠民演出的工作人员贾波说:“我们每周都会提前审核演出节目,为的就是能让老百姓欣赏到地方优秀文艺节目,尽享文化惠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真正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艺术盛宴。”
在高家堡镇高家堡村,村民们早早地就来到文化广场等待,大家有序坐定,对文艺演出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欢迎度,《东方红》《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暖场节目结束后,神木市梨园晋剧团为村民送上了精品戏曲《三关点帅》,表演者身着戏服扮相,用专业的表演水平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穆桂英亲率士卒戍边卫国的经典故事。
“每个月都会有戏曲团队来村里演出,剧情特别精彩,演员们表演得特别专业,这样的文艺演出我们都爱看,这让我们的业余生活变得非常丰富。”村民高小小说。“把舞台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这是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我们已经演了好几个年头了,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神木市梨园晋剧团负责人说。
“戏曲进乡村”是神木市文化惠民另外一种模式,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精髓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神木市按照陕西省“戏曲进乡村”工作要求,坚持以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全年在各镇街安排“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150余场次,演出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以“戏曲进乡村”为牵引,传统剧目的传承有了新起色,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充实,同时,也倒逼神木的文化演艺团体苦练内功,提升业务,以精湛的艺术水平服务群众,满足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文化阵地建设日臻完善
在神木,对很多人而言,文化已由生活的“调味品”变成精神的“必需品”。每到周末、节假日,很多神木人都选择打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这些公共文化场所。
“注意指法,节奏放慢。”在近日举办的“一人一艺”惠民培训班上,神木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耐心为孩子们讲解古筝指法;图书馆内,一本本带着油墨清香的书籍,吸引着众多市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博物馆里,人们在“小小讲解员”的带领下细致地参观麟州城与杨家将、汉画像石等专题展厅,了解神木历史文化;杏花滩公园城市书房内,一排排书架整齐地立在墙角,几个学生捧着书,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优质的环境和多元的服务,满足了各类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这些年,市图书馆推出了“麟州讲堂”“小皮球故事汇”“小蓓蕾父母读书会”“阅夏·阅读夏令营”等品牌阅读服务,以书香点亮心中的“诗和远方”。
为让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大餐”,神木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近年来,神木市财政累计投入50多亿元,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神木市图书馆、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神木大剧院建成国家A类剧院,体育中心、体育馆可举办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此外,神木市还建成设施优良的城市展览馆、青少年宫、家风馆、工人俱乐部等公共文化阵地,建成文化馆分馆12个、流通服务点13个,图书馆分馆39个,城市书房、书吧、微自助图书馆8个,主题展馆30余处,文化广场50余处,社区(村)文化活动场所320余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平均每千人拥有面积超43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覆盖全面、城乡互动、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让老百姓玩有文化阵地、读有阅读场所、唱有文化设备、演有文化舞台,形成了优势突出、布局均衡,城乡联动、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文化品牌亮点纷呈
日前,“神木文旅大讲堂”如期开讲,这是自3月17日启动“神木文旅大讲堂”后的第三期讲座。今年,神木市为持续不断兴文旅,构筑文脉传承新高地,引导文旅系统干部职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断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每月邀请一名国内文旅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提升干部职工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知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生动实践,也是神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举措。“课堂上,专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出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方法路径,我觉得这样的讲座意义非常大,不用我们走出去就能增长专业知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丁夕珍说。
轻松学才艺、趣味享阅读、打卡观美展、登台显风采……公共文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背后,正是神木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高质量供给的结果。近年来,神木市在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市文化馆每年都要进行舞蹈、酒曲、书法、剪纸、音乐等专业培训,极具地方特色的公益培训,方便广大群众按需报名参加,服务效能得到明显提升。
家住店塔镇的居民张艳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孩子到店塔镇图书馆分馆去看书。张艳说:“现在看书、借书很方便,而且图书种类齐全,在我印象中,城区才会有这样标准规范的图书馆,想不到在镇区,在我们身边,也有了这样的阅读空间。”多年来,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服务人次达50万人次。图书馆现有数字图书资源12TB,馆藏书总量达51万册,文献年流通量达14万册次,每年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1000余场次,并配备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机,为读者提供便捷借阅服务。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万余件,馆内实现文物线上浏览服务。文化馆积极开展VR、智能棋桌等数字化服务,与图书馆的流动服务总里程达4.6万公里。2022年,神木市基层阅读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
同时,神木还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文旅系统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7支800多人。神木市图书馆志愿服务队,现有注册队员46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7748小时。2020年,市图书馆志愿服务队被评为“陕西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市图书馆2021年被评为陕西省“学雷锋示范点”;2022年,“小蜜蜂阅读”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陕西省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
文化传承保护绽放光彩
神木市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陕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规划之中,充分彰显神木独特的“一山二水三城”自然地理标识和“华夏文明之光”的历史文化标识,积极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神木市第六小学的“非遗课堂”上,神木市酒曲非遗传承人屈德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生动有趣的酒曲教唱课。“以前不了解什么是酒曲,通过这节课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我对酒曲这项非遗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刘骁东说。课堂上,屈德斌讲解了神木酒曲的文化历史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帮助同学们初步了解酒曲的曲调特征等知识。“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将神木酒曲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酒曲这项非遗技艺焕发出更多活力,也更好地传承下去。”屈德斌说。
像这样的“非遗课堂”,在神木市各中小学校已经成为学习的常态。近年来,神木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剪纸、酒曲、杨家将武术等特色非遗项目引入课堂,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传统文化授课和培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和特有的文化价值,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此外,神木市还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厂矿等活动。与此同时,每年还有2000多名学生走进市文化馆非遗展馆,了解非遗文化。
“非遗”是神木历史传承的重要部分,也是神木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神木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新理念,扎实做好“非遗”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截至目前,神木市有省、市、县各级保护名录87项,其中省级保护名录7项,市级保护名录23项。有省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5名,榆林市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37名,县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86名。有非遗传习所13所,其中榆林市级传习所3所。2016年,神木市被命名为“面花之乡”。2022年,神木手工地毯传习所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神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出台了《神木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神木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制度。编制完成了《神木市国家级陕北生态保护试验区规划》《神木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剪纸、酒曲、柳编等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市政府重点项目,让非遗传承有经费、有保障、有效果,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神木“非遗”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文艺精品创作“出圈出彩”
“今年在大剧院看了《酒曲人生》,非常震撼,没想到咱神木能有这么精彩的情景音乐剧。”家住神木滨河新区的居民单慧芳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文艺“大餐”已成常态,这也是神木市民在愈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中享受文艺熏陶的一个缩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质量的文艺精品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近年来,神木市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紧贴时代脉搏和群众需求,创编了10余部具有神木特色,有温度、有力度,有看点、有亮点的文艺精品力作。《母殇》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剧目、文华编剧、文华表演奖;现代剧《人间正道》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剧目、文华表演奖。《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歌从黄河岸边边来》分别荣获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文化艺术节群星奖。2022年,神木市新编创了陕北地方音乐剧《酒曲人生》,该剧以神木酒曲为创作背景,以《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为主旋律音乐,讲述了神木四代人在“清末民初”“抗战时期”“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等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抉择。通过全新的创作和演绎模式,表现出酒曲在神木历史的长河中所弘扬的不屈精神和蓬勃生命力,2022年,该剧成功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文化服务惠民生
共建共享润民心
2021年,神木市成功获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创建资格后,神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神木市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示范市实施方案》,制定了档案管理、项目管理和示范宣传等岗位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分解表,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建立起完善的过程管理机制,提出“整体西部一流、局部全国领先”的创建目标,为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创建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近些年,神木市根据市域实际,出台了《神木市文旅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神木市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编制了《神木市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神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神木市村(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乡村文化振兴先行示范村评选与管理办法》等,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征集,对全市326个村社文化建设情况开展全面普查和建档立卡工作,以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发展”“均衡发展”“开放发展”和“融合发展”。
先后实施了文旅产业“建设年”“提升年”“发展年”三年行动,持续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紧密型文化共同体,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目前,神木市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市顺利通过省文旅厅中期验收;麟州街道、店塔镇分别入选首批和第二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
下一步,神木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神木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自然地理标识和历史文化标识,将神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国家长城主题公园建设、国家陕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有机融合,统筹推进神木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资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一山二水三城”为主要特色,以“四区三带一库”为主要内容的山水城相辉映、区带库相融合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让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共生,联动发展,加快构建“城乡联动、优化均衡、文旅融合、普惠共享、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新格局,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群众,让广大群众共享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悦享喜乐安宁、文化流动的新生活。
(刘蓉 黄娟)
神木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