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6月9日,潘庆辉(中)在柏朵山隧道进口端和一线技术人员现场讨论优化施工方案。 本报通讯员 李锴明摄
本报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赵渊青
开挖进度不理想、工序衔接混乱、班组士气颓丧……曾是深深“烙”在中铁二十局西十高铁项目二工区员工身上的“印记”。
从屡次排名末位,到连续5个月夺冠,今年上半年,二工区这个“差等生”却一路“狂飙”,实现了逆袭。
“本月劳动竞赛综合评比中,二工区的施工产值、形象进度、安全管理均为标段第一,大家掌声鼓励!”
在6月9日项目部召开的月度工程例会上,二工区经理潘庆辉脸上挂着微笑,大步走上主席台,再一次捧回了属于他们的荣誉。
二工区曾经是整个标段的“差等生”。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当相邻标段都你追我赶、大干快上时,二工区却因管理不善,多次被项目部给出了“黄牌警告”。
2022年度项目总结大会结束后,潘庆辉和工区其他主要负责人被项目部集中约谈。在那场令潘庆辉面红耳赤的约谈会上,项目部给二工区巡诊把脉,指出了他们的“病灶”——管理层不能严格要求,和作业工班沟通不足,发现了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却迟迟得不到落实。
“要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整改,必须在3个月内整改到位、见到成效。”这是项目部负责人给二工区提出的要求。
问题发现了,关键还是得去解决。返回工区的路上,潘庆辉攥着《限期整改通知书》,回想着约谈的内容,沉思了很久。回到工区后,他立即组织全体员工、劳务工班负责人开展了一次思想作风整顿活动。
整改,就要从最硬的“骨头”啃起。这是潘庆辉的决心,也是对150多名施工人员的信心。
全长4951.73米的柏朵山隧道是二工区施工管理的“硬骨头”。为便于对现场的管控和工班的及时沟通,潘庆辉当天就带头将“家”从工区驻地搬到了隧道口,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
“以前从工区驻地到隧道口至少需要10多分钟,遇到堵车修路耽搁一下,半个小时还赶不到。”二工区总工原鹏伟说,“如今主要技术人员都搬到第一线,隧道里出现了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到现场,原来浪费在路上的时间,现在全部都用在了现场。”
在管理工班上,二工区一改往日“老好人”思想,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严肃追责。春节复工后,二衬工班因台车拼装问题多次延误了工程进度,潘庆辉第一时间了解原因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与此同时,二工区推出考核激励办法,对限定时间内解决问题的班组给予通报奖励。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几个工班的积极性。
6月9日下午,随着一声巨响,柏朵山隧道又一环爆破结束。很快,满载渣土的装渣车陆续驶离掌子面。“以前装渣车配得不多,大干的时候出渣效率低。两个月前,我们反映了这个问题后,工区立即增配了装渣车。现在,爆破后出渣工序时长由原来的5个小时缩短到了3个小时。”出渣工班负责人牟光海说,因为他们工班提出了这项合理化的建议,工区和项目部都分别发出了表彰文件,专门对出渣工班进行了表扬和奖励。
激励机制,不仅让隧道出渣的速度提高了,更激发了全员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仅上季度,我们就采纳了职工和工班提出的11条有助于提升施工进度和安全的措施。”潘庆辉说。
“搬到柏朵山隧道口后,我把43份《整改通报单》一直放在最醒目的地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再掉以轻心,走之前的错路子。”回到位于隧道口的办公室,潘庆辉将再一次获得劳动竞赛一等奖的奖牌挂在了会议室。而去年业主和监理公司下发的《整改通报单》,依旧挂在屋里最显眼的位置。
柏朵山隧道里,出渣还没有结束,衬砌工班的作业工人早已准备好了作业工具等候在洞口。“上个月隧道累计开挖了140米,这个月我们要赶到150米。”这是潘庆辉给自己定下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