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戴朝禧在制作木制工艺品。 本报通讯员 吴彦峰摄
本报记者 李卫 通讯员 吴彦峰
解密鲁班锁,宣传、培训竹编和木工榫卯等传统技艺,开发木工文创产品……今年36岁的手工木工技师戴朝禧,凭着对木工艺术的执念和精湛的技艺,在曲尺榫卯之间,活化、弘扬古老的中国非遗文化,书写着自己的别样人生。
5月30日,在佛坪县曲尺坊木工学堂,戴朝禧正忙着制作顾客订购的鲁班锁。木架上,掌心大小的板凳、手机架,层层嵌套的鲁班锁、密码盒、梳妆盒、食盒、礼品盒,以及木桌、木柜,不用一颗钉子,浑然天成、古典雅致。
“榫卯工艺是古代木工工艺的灵魂,集力学、几何、美学于一身。木头上凿出的凸出、凹进的地方分别被称为榫、卯,凭凹凸部位连接制成家具。”戴朝禧讲解着榫卯工艺,说起了他的木工梦。
1987年,戴朝禧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就喜欢木工,村里谁家请木匠做活,他都要跑去看。他的表叔是镇上有名的木匠,他缠着表叔要拜师学艺,表叔却不答应,他就在上学之余求教别的木匠。
2015年2月,得知天津市榫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辛全生正在收徒,28岁的戴朝禧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工作,来到天津拜师学艺。“学艺很辛苦,我坚持下来了!”刚开始的两个月里,戴朝禧忍着寒冷,天天拉锯子锯木头,直到锯的木条上看不到划线了,辛全生才让他练习用刨子把木头刨成直角状。
长达数月的枯燥练习和体力劳动,让戴朝禧的双手起了血泡,胳膊酸痛,疲惫不堪。一次,他把木头少刨了厚度,偷偷把直角尺折弯了一点,刨制的木头算是“直角”了。这件事被辛全生发现,严厉地责罚了他。
“这让我知道了学艺来不得半点虚假!”戴朝禧说。从此他毫不偷懒、刻苦学艺。2017年,戴朝禧参加中央电视台《技高一筹》等栏目,还受邀参加北京故宫文物修复工作。专家们的精湛技艺、故宫里众多的木制艺术珍品,都让他受益匪浅。其中,仅存于北京故宫的明代万历年间的方角药柜尤其精妙。“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木工艺术珍品!”他萌发了这个念头。
离开故宫后的400多天里,戴朝禧废寝忘食,反复构思、计算,向老师请教,终于成功破解了方角药柜内嵌八方可旋转等多个技术难题,并稍作改动,做成微缩了近一半的首饰柜,增加了实用性。
“那一年多,我满脑子都是方角药柜,只有累得睡着了才不想!”戴朝禧乐呵呵地说。他用红檀木制成的方角首饰柜,长40厘米,宽26.8厘米,高43.5厘米,长方形的外柜有门和抽板,内嵌的八角形套盒旋转自如,里外有39个抽屉,有的只有火柴盒大小,构造巧妙、精致典雅。
2018年,戴朝禧学艺结束,获得了手工木工高级证书。之后,他就职于天津职业大学艺术系木工坊,从事教学工作。2020年,戴朝禧被佛坪县确定为招才引智对象之一,和妻子来到了佛坪。
“我们要搭建好平台,让人才更好地发挥才能,促进非遗传承和文旅融合!”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桂鑫乐说。佛坪县文旅局聘用戴朝禧从事传统榫卯文化传承和中小学研学工作,袁家庄街道提供房屋、水电等设施,并给予补助,帮助他打造了曲尺坊木工学堂。
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戴朝禧如鱼得水。他在工作室或走进校园,给游客、孩子们和外国友人讲述木工非遗文化。他开发、制作的特色文创产品,让人们啧啧赞叹,争相购买。
木工榫卯工艺对木材材质、制作等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有时每天只能手工制作两把木梳子,但他乐此不疲。今年5月,他被评为汉中市第三届“天汉工匠”。
“年轻人对木工榫卯艺术兴趣很高,希望这个艺术也能走进大学。我将结合佛坪当地特色和年轻人的爱好,多开发木工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榫卯工艺的魅力。”戴朝禧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