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张家祯
以前,治疗终末期心衰多用传统的心脏移植疗法。由于心脏供体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因此, 近年来,心室辅助装置成为心脏移植外治疗心衰的有效手段,为心衰患者重燃希望。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闫炀教授团队成功将一颗全国产的人工“火箭心”植入患者体内,让患者重获新生,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据了解,这是国内首例“微创心脏不停跳下全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术”。
患者陈阿姨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因为心功能太差,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只能进行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不佳。据陈阿姨女儿介绍,母亲胸闷气短、乏力的症状越来越重,并且全身水肿,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每天只能半躺着。于是,她带着母亲来到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就诊。
入院后,检查显示,陈阿姨心脏“满目疮痍”,生命岌岌可危。该院经多学科专家的细致会诊和综合评估,决定为陈阿姨尽快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术。
“重度心衰最佳的治疗方式就是心脏移植。人工心脏技术的发展,无疑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特别是中国研发的相关产品,能够在延长患者寿命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其生存质量。术后除不能游泳、泡温泉外,患者完全能够正常生活,甚至还能打篮球、爬山。”闫炀介绍。
然而陈阿姨年龄偏大、身体虚弱、心功能极差,又合并室壁瘤,且瘤体位置靠近人工心脏流出道的位置。要保证血流的通畅性,必须先切除室壁瘤再行人工心脏植入。为将手术风险和创伤降到最低,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闫炀提出为患者实施“微创心脏不停跳下人工心脏植入同期室壁瘤切除”的手术方案。
闫炀介绍,微创心脏不停跳下人工心脏植入,避免了传统开胸术的巨大创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对于心脏手术的恐惧心理。术中心脏不停跳,避免了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同时,简化了操作,也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之一。根据陈阿姨的身体情况,闫炀为她选择了全国产化第三代磁液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火箭心”。之所以称它为“火箭心”,是因为它的研发来源于50余年中国航天火箭的经验及技术。与其他人工心脏不同,“火箭心”设备非常小巧,直径50毫米,植入部分仅180克;血泵导线也很细小,数量仅有一根,更易于植入,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血细胞的接触磨损,使“心脏”更加经久耐用。设备控制器和电池由两根背带组成,像一个马甲一样在患者身上,非常轻便、小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该装置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产品。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5月14日下午,闫炀团队在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的紧密配合下,将“火箭心”植入患者体内。一颗高尔夫球大小的“中国心”成功在患者体内运转起来。当晚,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撤离呼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