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在关中平原东北部,有一个古老的县城——蒲城县。上千年的发展,让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
走进蒲城,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能“吃”的非遗。正宗蒲城水盆羊肉,肉嫩烂而鲜,汤浓郁而醇,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中,碗底沉着羊肉,配上现做的月牙饼,麻香四溢的汤汁一入口,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蒲城水盆羊肉制作技艺2013年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看”的非遗。蒲城杆火技艺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宫廷低空焰火表演艺术,因所有造型都绑在木杆上燃放而得名。杆火以木杆托架,架架相连,在火药的推动下,整架杆火或翻滚、或旋转,璀璨夺目,堪称“中华一绝”。蒲城杆火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听”的非遗。蒲城走马戏是一种传统曲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演出时,大篷马车上镖旗招展、古号长鸣,车辕上马夫甩鞭纵马,车厢里吹拉打唱,马车行到表演场地,艺人下车拉开场子,率性表演,深得民众喜爱。2013年,蒲城走马戏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蒲城县的非遗展览馆,这里收藏着来自蒲城各个地区的文化符号。酱酿、椽头馍、陶埙、土织布……一点一滴,尽显蒲城浓厚的非遗文化底蕴。
推广非遗,让非遗在传承中绽放光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如今非遗成了亟待保护的“遗产”。为此,蒲城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核心方针,成立了非遗股。多年来,蒲城非遗股带领着蒲城非遗代表团先后参加了第八届深圳文博会、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果展等一系列展会活动,并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多次组织非遗项目展演。在推广非遗的同时,蒲城县还联系走访了2100多名非遗相关人员,足迹遍及全县200余村,召开各类座谈会323次,搜寻130万余字的项目资料,建立起完备的蒲城非遗档案,绘制了蒲城县非遗项目地域分布图。
截至目前,蒲城县已建立起中央及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3项、市级21项、县级100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7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49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72人。
创新赋能,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经过多年发展,张玉女的土织布合作社成为拥有255名社员的大社,并免费为农村妇女培训纺织、土布加工生产等技能,帮助860多户增收致富,有效解决了周边农村妇女空闲之余创业难的问题,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依托这些独特的非遗,蒲城县还建立了荆姚镇雷坊村、罕井镇尧山村等民间艺术专业村,加快发展传统手工业,努力打造蒲城“兴文”麦秆画、“玉女牌”土织布、蒲城“秦埙”等特色品牌,让文化转化为产值,成为品牌。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土特色非遗资源,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蒲城县文旅局副局长刘麦芳说。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和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把非遗项目与产业有机结合,让非遗成为振兴乡村的“新动力”。
(刘麦芳 何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