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30日
“复制”文明 留住辉煌

李宛嵘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极具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以于安君和赵智轩家族为代表的手艺人,将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代代相传,为更多人近距离欣赏青铜器之美、让青铜文化流传更广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但是,在回忆自己的传承之路时,于安君直言:“这一路走来实在是不容易。”狭小逼仄的工作环境、伤痕累累的双手、无人问津的境遇……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这一幕幕,无不诉说着这份坚守的不易。于安君开玩笑说,自己要是用这份精力去干别的事业,肯定早发财了。

对于传承路上的艰辛,赵智轩也有类似感受:“学习过程非常艰苦,也挣不了多少钱。除了像儿子赵凯这样从小耳濡目染、对青铜器有感情的年轻人,其他人很难被吸引入行。”面对近年来不景气的市场,赵智轩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徒弟们:“咱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就这么丢了。”话虽如此,但其实,他也曾动摇过,“如果不是因为对青铜器有深厚的感情,我也早放弃了。”

正如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史馆工作人员王文耀所言,做非遗传承人,尤其是“冷门”非遗的传承人,就是做耐得住寂寞的守望者。“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学这些枯燥的老手艺,再加上很多非遗手艺根本挣不了钱,所以青铜器复仿制技艺问津者寥寥。”王文耀说,十多年前,岐山县还有十来家做青铜器复仿制品的商家,现在已屈指可数,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听着“非遗人”的传承故事,记者被他们的执着所感动,但随之而来的是挥之不去的隐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类似青铜器复仿制技艺这样“冷门”非遗的传承,路在何方?这是摆在于安君和赵智轩们面前的课题,更是地方政府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地方政府和青年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探索或许能为我们指明方向:唯有汇聚政府支持、在非遗人才培养和储备方式上创新、将非遗文化融入研学和旅游等,青铜器复仿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能走得更稳、更远。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