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4日
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师念

5月21日晚,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在广州大剧院盛大举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演员王航,凭借秦腔《诗圣杜甫》成功“摘梅”,成为本届十五位获奖演员中唯一的秦腔演员,也是西北五省唯一的获奖者。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实力雄厚,秦腔名家汇聚,目前拥有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以李梅为代表的15位“梅花奖”、3位“文华奖”、9位“白玉兰戏剧奖”得主云集的强大演员阵容。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

毛泽东曾评价“秦腔对革命是有功的”,就是对马健翎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艺术实践的高度肯定。抗战时期,民众剧团走遍边区190多个乡镇,演出1475场,观众达260万人次。

改革开放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剧目创作、理论研究、音乐改革、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1998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60周年时,习仲勋写下祝福语“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光阴流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无到有、从一颗戏曲的种子发展成扎根西北大地的参天大树。

近年来,为更好赓续发展秦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创作上始终坚持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戏并驾齐驱、相互交融,使古老的地方戏曲呈现出丰富充盈的风貌。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恢复排演了《谢瑶环》《红娘》《锁麟囊》《劈山救母》等多部优秀传统剧目,同时还陆续推出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秦腔历史剧《李十三》《诗圣杜甫》《姚启圣》《大唐玄奘》《丝路长城》,省纪委“一戏一剧一片”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关西夫子》,国家级非遗“秦腔”抢救传承剧目《再续红梅缘》,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青春版《迟开的玫瑰》,秦腔现代戏《路遥的世界》《生命的绿洲》《楷模村》,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等一大批精品力作。

其中,《骄杨之恋》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并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不仅是陕西唯一一部获奖的戏曲作品,而且实现了陕西戏曲剧种碗碗腔在国家奖项平台上零的突破。

在演出方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群众多演戏、演好戏,平均年演出400余场,演出足迹遍布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2月2日至13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应邀前往甘肃环县举行“贺新春 庆元宵 赏秦腔 纳吉祥”秦腔经典剧目展演活动。连续12天,20台经典传统本戏及折子戏专场、名家清唱晚会连续上演,吸引了许多戏迷专程前来观看。每天戏没开,台下就已经聚满了观众,有的观众从庆阳坐高铁赶来看戏,还有位73岁的老戏迷坐车400公里前来看戏、追偶像。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2007年10月推出“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后,已连续演出近5000场,此活动成为陕西一张影响深远的文化名片。同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精品剧目为依托,积极参加国内各种艺术展演、赛事活动,其中《西京故事》连续十二年、《大树西迁》连续五年赴全国30多个省市的百余所高校巡回演出,创造了陕西秦腔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充分发挥了传统戏曲对青少年学生群体“培根铸魂”的作用。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多次赴法国、美国、日本、泰国、新西兰、伊朗等国演出,为扩大陕西戏曲影响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先后接待巴基斯坦百人青年代表团、印度青年代表团、中东欧16个国家资深音乐人组成的采风团等。

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看来,秦腔与西方戏剧同属于综合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融合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甚至建筑等艺术于一体。李梅表示:“我们将积极开辟新途径、新方式,开展好国际文化交流,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