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版: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9日
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回眸之处,灿若星辰
——走进位于陕西省内的7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遗产点

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微缩透视复原景观。 本报记者 李静茹摄

张骞雕像。 张骞纪念馆供图

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 本报记者 李静茹摄

大雁塔。 受访者供图

5月15日,游客在参观小雁塔。 本报记者 李静茹摄

兴教寺塔。 本报记者 李静茹摄

大佛寺石窟。 本报记者 刘坤摄

本报记者 李静茹 赵茁轶 杨露雅 刘坤

驼铃声声,丝路绵延。横跨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表示,这是一条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丝绸之路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地。它用自己开阔的胸怀、繁荣的文明,赋予丝绸之路无尽的力量,推动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

聆听丝路长歌,余韵悠扬。陕西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这条繁荣道路上的重要坐标,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历史印记,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今天,本报记者带您走进位于陕西省内的7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遗产点,开启寻古之旅,领略历史遗址魅力。

“大汉中枢”未央宫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是西汉王朝的都城遗址,见证了汉民族和汉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汉长安城遗址城垣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功能齐全,布局严谨。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长安城与古罗马城东西相对,遥相辉映,并称为“东长安、西罗马”。汉长安城是丝绸之路起点,也是与西方国家对话、交流并促进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022年9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们先后实施了未央宫前殿等多项遗址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开展申遗点遗产档案、标识系统、消防安防、汉代道路、申遗专题陈列布展、申遗区监测等工作,全面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副所长师文博说。

“丝路记忆”张骞墓

公元前114年,博望侯张骞去世,归葬故里汉中城固。张骞墓位于城固县博望街道饶家营村,墓冢呈覆斗形,墓冢封土底部长19.5米,宽16.6米,高4.26米,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墓周台地为长35米,宽26.5米的不规则长方形,占地约933平方米。张骞墓冢南面一共有四通石碑。在墓冢南侧的不远处,还有一对沉睡两千多年的汉代石兽,默默守护着主人。

2019年,张骞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2月16日,张骞墓景区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不仅为古代亚欧人民架起了一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更是连接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时至今日,这位丝绸之路开拓者的精神依然不断地被后人以各种形式诠释、丰富和升华。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血肉联系,也使得张骞墓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城固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旭枫说。

“千宫之宫”大明宫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新城区太华南路,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大明宫遗址平面大致呈南北走向长方形,占地面积约3.4平方公里。其宫殿建筑群遗存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大唐的文明水平及其礼制文化特征。

经考古调查确定,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包括:丹凤门等宫门及其他门址17处,宫墙等墙体15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建筑遗址59处,太液池、龙首支渠等水系、桥梁遗址32处,御道等道路(含廊道)遗址38处,共161处。根据遗址情况推测,大明宫有1100多间房屋,被誉为“千宫之宫”。

“我们以复原研究为基础,在大明宫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完成了单体建筑及整体空间和环境的数字建模工作;将考古和研究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运用,推进文物数字中心工程;选取含元殿、宣政殿等6处遗址点,设置遗址复原展示装置,利用视觉透视对位原理,将完整的宫殿复原呈现于游客眼前,让游客感受立体且鲜活的盛世大唐。”大明宫研究院负责人董晓英说。

“藏经之处”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是玄奘法师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和舍利而主持修建的七层佛塔。

大雁塔通高64.7米,被分为塔刹、塔身和塔座三部分,砖表土心,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仿木制四方楼阁式砖塔。塔内有木质楼梯盘旋而上,直至顶层,每层皆有东、西、南、北四个券洞,一层四个券洞门楣之上皆有唐代精美的佛教线刻画。

大雁塔是古代印度佛塔建筑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融合的重要范例,也是中国古代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的典范,完整保留了唐代佛塔宏伟壮观的风格。

唐代产生了诸多与大雁塔相关的典故,如“雁塔题名”,也涌现出许多与大雁塔相关的优秀诗作。

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负责人张智介绍:“大雁塔是研究唐以及唐以后历代建筑艺术、技术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尤其是大雁塔底层西门楣上精美的线刻佛说法殿堂图,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的珍品。”

“雁塔晨钟”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门外1.5公里荐福寺遗址内,本名“荐福寺塔”。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是为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供奉佛舍利而建。

小雁塔原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十五层。现塔刹已毁,通高43.3米。小雁塔塔形秀丽,是中国密檐砖佛塔建筑的早期杰作。“关中八景”之一的荐福寺“雁塔晨钟”,是古都西安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小雁塔密檐砖佛塔的建筑形式,是印度佛塔传入中国长安地区早期的珍贵例证,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现存的唐代建筑小雁塔是西安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荐福寺明清古建筑群、博物馆以及文化园林景观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博物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机构,我们从遗产监测、本体维修、遗产研究与展示、环境保护、游客管理等方面为申遗做了大量工作。有关小雁塔相关遗产的科学监测、附属文物碑石的覆膜保护和展示、标识系统的完善、荐福斋福文化体验以及小雁塔系列文创产品的推出等方面工作,我们还在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西安博物院党委书记甘洪更说。

“少陵原畔”兴教寺塔

兴教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20公里的少陵原畔,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建于唐总章二年,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的遗骨安葬之地。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圆寂,葬于白鹿原;公元669年,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并建造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以资纪念。唐肃宗在灵塔题“兴教”二字,意为大兴佛教。“大唐护国兴教寺”由此而得名。

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影响。

兴教寺西跨院名“慈恩塔院”,院内三塔“品”字形排列,中间较高塔是玄奘法师的灵骨塔;西侧是玄奘大弟子窥基的舍利塔;东侧是其另一位弟子圆测的舍利塔。

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他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也佐证了玄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兴教寺大门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佛教与当地文化相融合。

“崖中佛寺”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地处“豳宁”域内,是西北方向出入关中平原的第一站,建于唐贞观二年,见证了中国汉唐文化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佛教东传的足迹。

大佛寺石窟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佛像体量最大、艺术特征最为鲜明突出的石窟,其主尊大佛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其造像风格来源的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唐代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大佛寺石窟大规模开凿于唐代,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有开大窟造大像的大佛窟,有为佛教信徒巡礼的千佛洞,有专门为坐禅而开凿的小型禅窟(罗汉洞),有用于讲经说法的讲经堂(现关公庙等),还有提供给僧人生活起居和修行用的僧房窟。这些不同性质的洞窟相互搭配组合,构成了一组功能完整的崖中佛寺。

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博物馆副馆长杨静介绍:“全寺共有大小石窟130多处,造像1980多尊,历代题刻170多幅。窟内最大造像高达20米,雕刻精美,代表了初唐高超的石窟造像艺术,至今保存完好。”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